湖北武汉墙体广告 “汉口里”向全球搜集老武汉图片故事
长江日报讯(记者万建辉)汉口堡是晚清时汉口的城墙,汉口堡自西至东曾有玉带门、便门、居仁门、由义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便门,共8座城门。汉口堡于1907年被撤除,其形象少为后人所知。
昨天,出书过《武汉往事》、《百年汉阳造》的武汉文史专家罗时汉,向记者出示拍摄于清末的汉口堡通济门相片,和一幅绘于1876年的武汉全图,为咱们给出了汉口堡、通济门的直观形象。
罗时汉介绍,武汉三镇中,汉阳筑城最早,武昌居次,城墙都有相片和城砖什物作证。汉口严格地说没有筑城,仅仅在其北部筑堡,而南边有汉水、长江作天然屏障,没有构成完好的城堡格式。
汉口曾有过5个堡垒:杨口垒、白阳垒、牛湖堡和两个汉口堡。通济门相片所在的汉口堡,是第二个汉口堡,即晚清年代仅存40年的汉口堡。
1635年(明崇祯八年)汉阳府通判袁焻提议在汉镇后边修一条大堤,以防后湖湖水众多。大堤上起硚口,下至堤口(沙包,今一元路接近长江处),全长约11里。旧称袁公堤,今为长堤街。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汉口地方当局为坚守汉镇,抵御义军攻击,决定在袁公堤外再筑一道城堡。1864年(清同治三年)汉阳知府钟谦钧、县令孙福海与汉口绅商胡兆春等协议,筹措商款,筑堡开濠。
为通出入,拓荒8个堡门,自西至东为:玉带门、便门、居仁门、由义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便门。堡上建有炮台15座。3年后又加高培宽,并建上、中、下三闸蓄泄洪水。
1876年(清光绪二年)的《湖北武汉全图》,五颜六色而有立体感地展现汉口堡的几个城门,通济门处于最东端,进城已有了租界区。
汉口堡在后来的后城马路即中山大道一线上打开,堡基密钉木桩,堡垣用红石砌成。堡外挖一条深濠,堡内扶植坚土。故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汉口堡的城墙砖。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湖广总督张之洞设置汉口马路工程局,准备构筑汉口马路。1907年拆堡筑路工程开端,上起硚口,下迄歆活路(今江汉路),同时开工。此路其时称为后城马路,也即是今天中山大道的上段和中段。
汉口堡存世40年,通济门因不处华界茂盛之区,不如其他城门有名,但见证了清末汉口城市相貌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