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名胜——显陵是明朝著名“大礼议”之争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艺术结晶,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巧夺天工,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为更好地保护这座历史文化瑰宝,1981年以后,湖北省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复原了明楼墙体、新红门、外明塘等建筑。2000年11月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及主席团特别会议,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市讨论并通过新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明显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顺利通过。至此,明显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面向新世纪,钟祥显陵正以其优美的环境风貌、宏大的建筑规模、独特的陵寝结构、传奇的历史背景吸引着中外宾客前来观光游览,访古寻幽。
明王朝立国276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因宫廷失火而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太祖朱元璋陵位于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泰皇帝朱祁玉葬北京西郊金山,世称“景泰帝陵”,其他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市昌平县境的天寿山,通称“明十三陵”。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如出身贫寒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追尊其父为淳皇帝,将安徽凤阳原墓扩建为“皇陵”;追尊其高、曾、祖父为玄皇帝、恒皇帝和裕皇帝,将江苏盱眙裕皇帝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钟祥的显陵同“皇陵”、“祖陵”一样,也是一座被追尊的帝陵。
显陵陵主朱祐杬,是明宪宗皇帝朱见深的第三子,孝宗皇帝朱祐樘的异母弟。生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七月初二日,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册封为兴王,弘治七年(1494年)九月十八日就藩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日,朱祐杬因暑热病故,武宗皇帝赐谥号“献”,史称兴献王。其子朱厚熜以世子身份监理王府事宜,按藩王丧制葬乃父于松林山。
正德十六年,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继嗣。以明朝的皇室玉牒(即皇家宗谱),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与朱厚照的血缘最近,符合于继位的要求。内阁首辅杨廷和按太祖“兄终弟及”的遗训,征得慈寿皇太后张氏同意,以武宗朱厚照的名义颁发遗诏,由年方15岁的朱厚熜进京继承了皇位。
朱厚熜登极后的第三天,就派使臣去安陆州迎接母妃蒋氏。又过两天,下诏书命礼部大臣商议兴献王祀典和尊称,要求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以杨廷和为首的护法派为维护弘治、正德帝系的宗法正统地位,援引汉朝定陶王、宋朝濮安王继嗣的故事,提议朱厚熜以死去的孝宗皇帝为父,以张太后为母,而称自己的生身父母为皇叔父、皇叔母。朱厚熜虽是少年天子,却也能感觉到这是对其帝王权威的极大冒犯。他愤怒地反诘:“父母名称,可这般互易么?”以观政进士张璁为首的议礼派迎合帝意,指责护法派的上议在理论上偏执拘蔽,在人情上悖谬乖张,并以史实为依据,说明所谓汉定陶王和宋濮王都是先定为世子,养在宫中,尔后再继位为帝的,与世宗入继大统不同。
他们认为朱厚熜入继的是朱明王朝的皇统,而不是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嗣子,提出了“继统不继嗣”的观点。由此展开了一场为期三年的“大礼议”之争。由于朱厚熜的支持,议礼派最终取得了胜利,杨廷和被迫辞官,杨派的阁僚部属或被逮捕下狱,或被贬官降职,五品以下官员180多人被廷杖,其中编修王相等17人被活活杖死。朱厚熜更定大礼,追尊其父原兴献王为兴献帝,尊母蒋妃为兴国后;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慈寿皇太后为皇伯母。后又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神主享于太庙,庙号“睿宗”,位在武宗之上;尊其母为章圣皇太后。父亲被追尊为皇帝后,朱厚熜将松林山兴献王墓按帝王等级予以改建、扩建,诏定陵号为“显陵”,所谓“显”,昔周人称文王之文光于四方,显于西土。这里嘉靖帝自己解释为“显者,光也……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兴都志》)。并封松林山为纯德山。
钟祥显陵是集中全国力量修建的,从墙体广告城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九江府、安庆、南庆、荆州府等地名和这些地方监修官的姓名。显陵所需要的木材大都采自湖蜀等地,无数劳动人民到崇山峻岭的原始森林砍伐和搬运木材,不知有多少人为此献出生命。“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