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鹰潭墙体广告 鹰潭素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而轰鸣的火车不仅拉来了鹰潭的城市繁荣,也拉来了东站社区这个“铁路人”的家园。顾名思义,从一开始东站社区的居民就主要为铁路职工及家属,而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正共同将社区打造成“活力社区”。
日前,记者来到东站社区,和社区干部及“资深”居民一起“说说咱社区”。
居住环境的变化承载着共同的记忆
今年77岁的周明涛是第一批住到东站社区的居民,作为铁路职工,从1958年一直待到现在。周明涛说,当时住的地方叫“东站居委会”,居委会里只有两个工作人员,“那时候居委会还是铁路上管的,一开始住的人就不少,大概有一两千人,后来既有车辆段,又有机务段、水电段等,住的人就越来越多”。
70岁的龚婉琴于1960年随父亲住到了东站居委会,那时她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那时候两层的楼房只有6栋,大多数人住的条件都很艰苦,一般一条通道两边就是家了,还要公用厨卫,”龚婉琴说,“我记得当时住的房子不超过16个平方,进出的路都是煤渣铺的,我们每周组织义务劳动队,带着红袖章清理道路垃圾和小区环境卫生,真的是把社区当家一样对待。”
对于居住环境的变化,今年67岁的卢华英感触很深。“我是1978年住到这里的,1979年就开始在居委会工作,当时只有东一村、东二村,后来人多了才有东三村、东四村,”卢华英说,“一开始住的小房子,后来新建了一批五层的家属房,大多是53平方,家里一下子宽敞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铁路小区的拆迁改建,东站社区的居民楼也变得更大更宽了,居住环境的变化承载着居民们共同的记忆。
虽来自五湖四海,都习惯枕着火车声入眠
社区居民大多是铁路职工及家属,而早期到鹰潭支援铁路建设的人员有来自上饶等周边地区的,也有许多来自山东、四川、浙江等省份的,同一个“家”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家人”。
卢华英说,自己是赣州人,当初随着丈夫来到东站社区。“周边的邻居有来自各个地方的,说的方言根本听不懂,就是说普通话也带着各种口音,大家在饮食、风俗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一开始都觉得新奇,”卢华英说,“虽然有差异,但是我觉得大家的关系非常密切,现在好多人都是因为舍不得老邻居不肯搬走。”
而因为住在铁路附近,每天总少不了阵阵轰鸣的火车声,也许对于新来的居民是一种煎熬,但“资深”的居民早已习惯,甚至每天晚上将其当做“摇篮曲”。龚婉琴说,对于长时间住在社区的居民来说,每天从早到晚不断的火车声早已变得悦耳,晚上睡觉一点都不受影响,“没听到反而会有点不习惯,觉得听着火车声能睡得更香”。
住到一起就是缘分,共同打造“活力社区”
东站社区现任党支部书记叶慧华介绍,东站社区成立于2000年,由东二村和东三村组成,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总户数为2618户,居民有9876人,“我们社区的居民基本上是铁路职工及家属,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好,2013年东站社区还获得了全省‘十大和谐小区’的荣誉”。
而叶慧华说,东站社区于每年10月份都会举办“邻里节”,居民们“邻里一家亲 共吃一桌饭”,只要定好了时间,许多居民不管有多忙,一定会想方设法挤出时间,从家里带来精心烹制的菜肴参加,“这个活动社区已经坚持十多年了,来自各个地方的居民带来的菜都很有地方特色,大家在一起聚一聚非常开心,毕竟住到一起就是缘分,社区是每个居民共同的家”。
近年来,社区参与健身的居民越来越多,每天都有为数不少的人在练习广场舞、柔力球、太极拳等,社区还组织了柔力球队、舞蹈队等,着力打造“活力社区”。“居民参与热情很高,练柔力球的就有160多人,各种运动加起来有上千人,而且社区还经常组织运动会和文艺活动,”叶慧华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让社区更加焕发活力,让大家多运动,越活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