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墙体广告发布 日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接受《求是》杂志社旗下《小康》杂志记者专访,畅谈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与实践。湖南日报全文转发专访文章,以飨读者。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想起五年前作为一个“新湖南人”初到湖南,已成为“老湖南人”的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感慨万分。五年间湖南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路。根据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初步测算,2014年湖南省小康实现程度高达88%。
但对湖南省来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还很艰巨。尽管湖南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十,但人均均量却比较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特别是包括“三农”在内的县域经济还是一个短板,经济结构不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湖南能否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型社会”,湖南能否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湖南能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创新发展、生态保护上走出一条新路来?
带着如何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的疑问,《小康》杂志社记者对湖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进行了独家专访。
“敢啃硬骨头”
《小康》:今年上半年您曾说过“扶贫开发推进到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下硬功夫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那么难啃的硬骨头在湖南是指什么?
徐守盛:“硬骨头”就是指湖南现在相对贫困的地区和贫困的人口。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优美,但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的区域。这样的区域过去在战争年代是我们的红色根据地,生活在里面的人是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老百姓。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了。凡是交通闭塞、信息闭塞的区域,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比较滞后,而广大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而言也比较滞后,这些地方往往还留不住人才,人才的溢出效应相当明显。
湖南到去年底还有596万贫困人口,596万人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国外可能相当于一个国家的人口,在国内也接近于西藏藏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总人口。要使596万人全面脱贫致富,共同来奔小康,任务是相当的繁重和艰巨。这个问题我们这几年一直是紧紧地抓在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措施。
贫穷和困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贫困是一个大的概念,贫是指家庭有劳动力可以致富但他没有致富门路,困是指丧失劳动生产能力必须要社会来进行救助,实际上就是要政府来兜底,在596万贫困人口当中,大约还有30%是政府必须要兜底的。要精准扶贫先要精准识贫,这个精准识贫就是搞清楚谁是贫困,谁不是贫困。在精准识贫的基础之上采取措施扶贫,还要精准地来落实责任,采取什么办法,怎么帮扶,什么时间帮扶,就是要落细,落小,落实,要落到每一个户头。关键扶贫就是扶那一部分有劳动能力,而且能够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脱贫致富的,就要给他理清,一家一户家里有几个劳动者,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来进行致富,要把这个思路给理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精准识贫的基础上精准扶贫,同时要精准落实扶贫管理责任,最后带着我们广大老百姓共同富裕。
这部分贫困地区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抓起,投入量相当大,加之又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低碳发展路径该怎么走,过去没有相似的经验,需要重新在实际工作当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社会协调发展途径,这就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对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不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和措施,不举全省上下之力,就不可能在短期之内解决他们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的问题。
《小康》:我知道您进行了很多亲自的帮扶,比如说4月份您去了芷江侗族自治县,那么当地的状况现在怎么样?
徐守盛:我到湖南工作5年多了,前后有两个扶贫联系点,一个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第二个是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我主要把它作为一个点,深入到群众里面去做一些调查研究,也就是精准入户,访贫问计,如何来共同探索致富的路径和门路。我是带着部门的同志下去做调查研究,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他们想办法出主意,进行致富。
全面小康是一个总体目标,第一步首先要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不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共同富裕,就不可能达到全面小康。没有596万人的脱贫不可能实现小康,也不是一个全面的小康,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体现。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了7个省市的座谈会,就如何动员全党的力量来抓好扶贫中心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和动员。湖南正在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湖南省委要采取一系列的动作和措施,7月20日召开的全委扩大会议要形成一个决议,向中央立下军令状,要动员全省上下的力量,全民发动,举全省之力解决这部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
就湖南的整体情况来说,我们首先要解决三件事,第一,对区域要进行差异扶贫,差异扶贫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第二,要提供政府的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第三,要抓好教育,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除了提供义务教育,我们还要根据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良性引导,告诉他们并不是考大学或考名牌大学才是唯一的路,要因人而异,因户而异,参加职业培训或职业教育,掌握技术就能够脱贫致富,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小康》:我们了解到湖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实施分类指导的方法,那么,在具体实施上应该如何进行分类,对发展成果应该如何进行考核?
徐守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宏伟目标之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目标,也是湖南人民的殷切期盼。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2013年7月,湖南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做出了分类指导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强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总抓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决策。通过深刻分析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省情特点,清醒认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差距大,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突出问题。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就是要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施策。
湖南省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类:
一是实行区域分类。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已基本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区、大湘南和大湘西四大区域板块,与此相对应,获批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开发与扶贫攻坚示范区等四个国家战略规划。
我们顺应区域发展的现实格局和战略定位,将全面小康建设划分为四大区域板块,即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洞庭湖地区,包括岳阳、常德、益阳三市;湘南地区,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大湘西地区,包括邵阳、娄底、怀化、张家界、湘西五个市州。这样分区域指导,有利于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全面小康建设统一起来,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有利于把对区域的分类指导与市(州)对县(市区)的管理统一起来,更好地调动市(州)的积极性,落实全面小康建设责任;有利于把实施国家战略与推进全面小康统一起来,更好地利用政策机遇,发挥政策效应。在分类指导中,我们考量四大区域板块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和小康进程不一样,明确了各自全面小康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战略目标。
二是实行县市区分类。湖南区域发展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县域这一块很薄弱,而且参差不齐,小康实现程度总体在75%以下的县占40%左右。因此,我们牢固树立“强县才能强省”的理念,坚持把县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主体,实行目标任务到县市区、政策措施到县市区、工作责任到县市区、考评监测到县市区。根据县与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小康实现程度、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等差异性大的实际情况,把湖南省122个县市区大致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27个中心城市区和长株潭经济强县,基本对接长株潭区域板块。第二类是47个城乡复合型县市区,基本对接洞庭湖和湘南区域板块。第三类是48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本对接大湘西区域板块。
对县域进行三级分类,实施指导和考评监测,使得各县市区的起步平台基本一致,既体现了梯度推进,也兼顾了竞争和考评的可比性、公平性和持续性,从而能更好地调动县市区争先进位的积极性,从面上推动全省小康建设。
对发展成果的考评,是推进全面小康的“指挥棒”。
我们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不用一个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考全盘,从三个方面对市州和县市区进行考评监测。一是分层次制定考评指标。对市州的考评,采用国家统计局重新修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五大类39项指标。对县市区的考评,参照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一、二、三类县设计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和生态文明五大类,分别设定22项、23项和24项指标,各项指标分别设定了到2020年的目标值和计分权重,加大了经济指标的分量。这样设置,既体现了中央的精神,又切合湖南的实际,既体现了“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要求,又突出了经济发展和以人为本,既强化了同步全面小康,又体现了梯度推进。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二是不断完善考评办法。针对这些年来各种考评考核过多过滥的状况,我们改革精简考评方式,以全面小康考评总揽各项考评考核,把县域经济考核、扶贫开发考核和一些单项的考核尽可能纳入全面小康的考评当中,实行项目精简、数据共享,提高考评质量和权威性。同时,我们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限制开发区域的县市区不考核GDP,增加质量效益和结构性指标权重,更加强化考评考核的正确导向。三是运用好考评结果。考评不是最终目的,但考评奖惩是最能促进工作、最能体现“有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