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墙体广告 主讲人:唐徽(湘潭市史志办主任编研员,湘军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湘潭市反腐倡廉宣讲团成员)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贪污腐败现象较之以前朝代少。唐朝在总结、继承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其肃贪倡廉法律制度十分完备,其中诸多内容足以为当代廉政建设所借鉴。《唐律》是传世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它对亚洲许多国家产生过显着影响。这一时期,与湘潭这块土地直接相关的清官廉吏很多。
褚遂良:奋笔书写“大唐兴寺”
因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褚遂良贬任潭州都督。有次,在湘潭壶山石头寺巡视时,遥望中原,虑武则天将给李唐王朝带来隐患,忧愤交集,奋笔书下“大唐兴寺”四字,寄寓兴唐之望。石头寺遂改名唐兴寺。褚遂良在湘潭题下“大唐兴寺”手迹石刻碑额,现存湘潭市博物馆。
褚遂良不仅为唐兴寺题了寺额,还曾题写过“惜”字匾额,惜已湮没。褚遂良在这里题墨,后人就在这里指证了洗砚池,以纪念这位政见与书名俱佳的大贤。清人张璨为此专写了《洗砚池赋》。唐兴寺为历代名刹,不少高僧驻锡于此,其中最有名者,当属唐代的智俨。
在湘乡也有与褚遂良相关的遗址。褚遂良任潭州都督时,曾巡视湘乡,并居住过。褚公祠位于湘乡市区夏梓桥街后的涟水之滨。同治《湘乡县志》载:褚遂良行湘邑,去治所北数百步,有感应寺。寺侧有池,公临池上,宴集赋诗,常洗笔于池,有浮云滃然,人异之。褚遂良为初唐四大书法家,故到宋代时,湘乡县令邵自信将祠前的水池名之曰“洗笔池”,把他曾经下榻的地方改为褚公祠。“笔沼春云”为湘乡老八景之一。
翟灌:打通湘乡外出道
翟灌是唐代宗时的潭州都督。他大力发展交通,从益阳境内的桃江县城修驿道经浮丘进入湘乡境内,使资水流域与涟水流域得以连通。他是有记录的最早重视交通建设的省一级的地方官。
修这条驿道,最早是从行政管辖和军事角度来考虑的,但是这条路对后来两个流域经济的影响超过了最早的军事意图,使资水流域需要运送到省城的粮饷改由陆路进入湘乡,从湘乡经涟水船运省城。这条新线路的开辟,比原来经过资水、进洞庭湖、再溯湘江而上到达省城,要缩短三分之二的距离。为打通此道,翟灌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守在湘乡和益阳,耗时三年完成。陆路驿道的打通,两个流域过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彻底改变。
李岘:两湖种粮保京师
李岘本为京兆尹(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为了确保首都的正常运转,他强调,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油盐柴米不能涨。
当时这些与民生相关的四项物资的经营并非全由官家垄断,而是官家与市场共同操持,因此首都出现各种各样的炭霸、米霸、油霸、菜霸。李岘组织专项行动,打击上述“四霸”,平抑物价。因损害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等皇亲国戚的利益,李岘下放长沙府任太守。
到长沙府后,李岘心里仍想着长安的物价。无粮不稳,他全力鼓励湘江流域的百姓用心种粮,并出台很多鼓励措施。他对属下说:我们多种粮,多屯粮,一来防长沙府有大灾时用,二是以备京城紧急时之需。他还在湘潭订制了很多大型的运粮漕船。僚属不解:你都不是首都的京兆尹了,还想那些事干嘛?他叹曰:处江湖之远当忧庙堂之君。后长安发生安史之乱,各路勤王部队西进,大军开拔,一下子要粮食,要漕船,两湖粮食供应真还应了紧急之需。人们都说,李岘好像有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