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墙体广告大风从黄土高坡刮过,记忆在瓦灰色的山西古城沉淀。斑驳的城墙,重叠着旧日的时光,阳光下,层层叠叠的沧桑,隐在无边的秋色里。在即将开展的山西品牌中华行(长春)站中,搬到现场的山西古城将带您回到山西往日今朝的繁华胜景中。
风吹草动,岁岁年年,进进出出,古城依旧。在这座现场古城内,广灵剪纸、东湖老陈醋、威风布老虎等一批携带着山西DNA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一一呈现给大家。
山西墙体广告布老虎:小时候肩头的“守护神”
提起老虎,无人不惧。“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但民间玩具中的老虎却是憨态可掬。民间艺人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借助它的威力把自己制作的老虎当做勇敢、吉祥之物。同时用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
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无外乎小时候,奶奶给缝制的“坐肩小老虎”,有它的“坐镇”,似乎什么牛鬼蛇神都要退让三分。而布老虎、老虎鞋、虎头帽,都是极具中国乡土气息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在山西品牌中华行的展会现场,各式“布老虎”一亮相,展台前就围上了众多市民。
“尾巴又长又翘的是冲天虎,这个是将军虎,这个是平安虎……”展位负责人给市民们一一介绍每种“布老虎”的名称。展台上的布老虎有红、黄等多种颜色,眼睛又大又圆,一个个龇牙咧嘴,身上绣满各种彩色花纹,又神气又威武。据介绍,山西的“布老虎”是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让“布老虎”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所以显得憨态可掬。
按山西民间旧俗,端午节期间,盛行给孩子们送一个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孩子的额头画老虎、写王字。希望孩子们像老虎一样勇猛、健壮,健康成长。布老虎的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时期,老虎被引入神话,《山海经》里说,度朔山上住着两个神仙,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镇守着万鬼出入之门,遇有“恶害之鬼”,就用苇索捆绑送去喂老虎。因此老虎在神话中取得了重要地位。
“虎头帽是希望孩子像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勇敢威武,虎头鞋是想让孩子一出生就能穿上有虎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还有用布缝成布老虎装上桃木屑做成乖乖虎,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康勇敢,保佑孩子一生平安……”在山西每一种“布老虎”都有吉祥寓意,都蕴含着老一辈对孩子的祝福。
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晋梅表示,“布老虎”作为非遗,在当地从没有灭绝的危险,虽然现在人们都过上了现代化生活,但是这种一针一线缝制的手工艺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包括外国人到山西都一定要带一个“布老虎”回去。
“老西儿”:交枪不交醋葫芦
山西人爱吃醋,全国人民都知道。所谓山西人“无醋不吃饭,无醋不成席”。在历次山西品牌中华行的现场,市民们都可以亲眼见识山西醋的酿制工艺。石磨盘转,醋汁就从发青的磨口中流出,不经意间嗅一鼻子“醋香”,顿觉神清气爽。
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句老话大致把我国饮食习惯给区域性地划分了一下。其中“西酸”就包括了山西人重酸的口味。千百年来,大概每个地方,甚至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而浓厚的饮食情结。山西人与醋,就像四川人与麻辣,重庆人与火锅,广东人与老火汤、功夫茶一样浓厚而热烈。而山西人对醋的眷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史料记载,那时候山西人酿醋的作坊已经遍布城乡各地。而且一直以来都有一句有名的笑谈来形容山西人爱吃醋,就是“山西老西儿爱吃醋,交枪不交醋葫芦”,意思是说山西当兵的在打仗投降后交枪,但却不会交出身上带的醋葫芦。
山西人食醋最多的品种当数本地特产——中外闻名、始创于明末清初顺治年间的山西老陈醋。现在只要一说起老陈醋,人们自然便想到了山西醋。外地人戏称山西人为老西儿。要知道,“西”与“醯”谐音。山西人爱吃醋,山西人就像是醋的代名词,这在全国来说也是出了名的,却不知“醯”就是中国古代“醋”的原名。关于山西醋和山西人,外省人曾经编派过不少笑话,大概都和醋有关。
如今,山西(太原)的老陈醋酿制技艺已被列为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酿制工艺也十分讲究,山西老陈醋选用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五谷经蒸、酵、熏、淋、晒的过程酿就而成,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山西老陈醋色泽呈酱红色,食之绵、酸、香、甜、鲜。山西老陈醋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和盐等。以老陈醋为基质的保健醋有软化血管、降低甘油三酯等独特功效。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化,醋永远是山西人的最爱!无论山西人身处何方,小米醋的甘甜芳香,柿子醋的绵软清冽,老陈醋的香馥浓郁永远是山西人最为浓厚的乡土情结,同时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餐饮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
广灵剪纸:剪刀尖上的山西好风光
在吉林,从妙趣横生的《东北民俗三大怪》到造型别致的《萨满神像图》,吉林省九台市61岁的农民关云德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剪出了精美的剪纸。一张张普通的纸,在他手中似乎有了灵气,化身成一个个满族原始宗教中的神像,讲述着一段段满族传说。
而在山西,红彤彤的剪纸也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在民间巧匠的手中,变幻出多姿的瑰丽世界。无论是从前窗棂白纸上的那抹红色花瓶,还是现在娶媳嫁女的大红喜字。火红的剪纸,向来都寓意着吉祥与福气。您有幸来品牌行展区呀,就一定能见到来自山西的民间艺人现场表演剪纸艺术。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剪纸艺人还会送你精致的剪纸作品。
当然,最具有代表性的剪纸艺术,当数同样被选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灵剪纸。据介绍,很早以前广灵人就有过年贴窗花的习俗,后来嫌这种用色纸剪出来的窗花不亮堂,于是就把一种透明光亮的“天皮亮”(一种薄云母勾勒着色)贴在窗纸上。当时又有河北武强的木板水印窗花传入广灵,内容多为戏文和花卉,形式由一个个方格组成,一般一个方格一个画面,当地人称之为“窗孔儿”“草窗花”。
灵巧的剪纸工艺,也有着复杂的制作过程。广灵染色剪纸属于剪纸中的“染色刻纸”类,图案处理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刻制精巧、造型写实、色彩艳丽。一张剪纸的成型要经过设计图样、拨样、熏样或晒样、刻制、剪裁、染色等工序。刻制时第一步为起画稿。在白纸上起稿时要将画面中线条之间不连接的地方(如人物的眼、口鼻、眉之间以及人物与景物之间)合理地连接上,接着用墨笔描图。
第二步是把纸张裁好,放在画稿的下面,然后用订书钉或纸捻针线把它固定在一起,放在刻制桌的蜡板上面。刻制时要从画稿的中央部分往外刻,先刻细微部,后刻其他地方,如刻人物时先从五官和衣纹刻起,逐渐往外进行,最后剪刻外缘。剪刻完后取下所钉的固定钉子或线,用小镊子慢慢地把作品一张一张地揭开。线条清晰明快、舒展、光滑,绝不允许留下一丝一毫的毛刺、豁口。在戏剧人物脸谱中,上百根胡须细如蛛丝,排列均匀,一丝不断,并有深线渗透之法。
要练就这样的手艺呀,可非一日之功哟。
黄土新韵:绛州鼓乐
同“北国”一样,山西人也继承了“北方汉子”的豪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鼓,“鼓法天,钟法地”,鼓在中国古代具有非常神圣且重要的意义。山西是“鼓”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鼓乐品种繁多、艺术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之一。早在春秋时期,绛州一带就有了鼓乐。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大破刘武周,收复并州、汾州两地,为了庆祝胜利,当地百姓用民间锣鼓“擂大鼓”的形式奏出了《秦王破阵乐》。后来,这首民间鼓乐得到整理和发展,升为国乐。
所以谈起鼓乐,绛州大鼓当数山西代表。新绛县有三大自然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称著,这是绛州鼓乐在乡村的三大代表鼓种,都属于赛社锣鼓。赛社锣鼓中,花敲鼓和穿箱锣鼓最具特色。
花敲鼓又称花庆鼓和花腔鼓。这是因为前辈艺人为取花敲(即花打)之意而取以此名。这类鼓乐的最大特点是所用乐器只有鼓、板和梆子三件乐器,不用锣、钹等铜制乐器。因此,花敲鼓俗称干鼓。花敲鼓是绛州鼓乐的代表作,所运用的乐器,属于革木系列,为锣鼓乐独有。
据传,过去演奏花敲鼓时,身着剧装,都要穿靠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