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墙体广告 1938年
5月15日 福建省主席陈仪下令,将居住在福州、晋江的台湾籍民众集中,移送至闽北崇安县。
11月上旬李友邦、张一之决定动员组织福建崇安的台胞参加抗战。李友邦在欢迎会上用闽南话讲演,受到台胞热烈响应。
1939年
2月19日经福建省政府批准,李友邦将第一批优秀台胞22人带往金华编为台湾义勇队,离开崇安时留崇安台胞和当地民众开大会热烈欢送。
2月22日 台湾义勇队与台湾少年团在浙江省金华县城酒坊巷18号(今84号)成立。
3月 台湾义勇队设立医疗所,义务医治伤病兵民,为抗日民众服务。
1940年
4月15日台湾义勇队创办的队刊《台湾先锋》月刊第一期(创刊号)在金华出版。孙科等人为创刊号题词:“还我河山”。
1941年
12月 “台湾革命丛书” 在金华出版。第一本为李友邦着《日本在台湾之殖民地政策》。
1942年
5月底金华、龙游先后失陷,台湾义勇队退驻江山峡口,并决定立即翻越浙闽交界的仙霞岭,移驻龙岩。
6月17日,台湾义勇队在厦门对日军总部“兴亚院”发动武装突击。
1943年
1月1日 在龙岩创办《台湾青年》报,作为后期台湾义勇队的主要宣传基地。
1944年
2月 对敌巡回工作团协同战区政治部“战地工作团”到浙东前线开展对敌工作。
1945年
9月3日李友邦派台湾义勇总队副总队长张士德携带国旗一面赴台湾。在台北宾馆升起抗战胜利后的第一面中国国旗。
9月 台湾义勇队队员集中厦门,次月先遣部队抵台。
11月28日李友邦在厦门目睹台湾旅厦同乡生活困难,将台湾义勇队官兵节余的大米2000公斤委托厦门市台湾同乡会施赈贫困同乡,此为台湾同乡会第一次办理发放救济米。
12月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给两艘客轮“胜利”“胜兴”号,送台湾义勇队队员回台湾。李友邦率全体队员及其家属返台。
年底,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大部分队团员分批回到了光复后的台湾。但仍有部分队员继续留在闽、浙等地。
1946年
2月台湾政府当局命令:“台湾义勇总队和少年团解散。”台湾义勇队从成立至结束,整整七周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