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主导的电影《致青春》自上映来,引起了不少人对青春的渴望和对记忆中青春的回想。不少义乌网友纷纷加入行列,细数那些年的那时候……
那时候四校没合并,我们去农大划船去浙大留食;那时候没杨公堤,骑车过西山路特别安静。
那时候义乌广告学校后门的通宵电影才10元钱,我们相约看You Jump,I Jump;那时候武林广场还没地铁,我们在红太阳馆看展览。
那一年教工路以西还是农田,那一年约会都在上宁桥,那一年西溪河下路充满野趣,那一年文二路的义乌墙体版的露天电影很精彩,联谊大厦外文书店里的书好贵,那一年西湖边公园的围墙还没拆,那一年雷峰塔倒了还没重建。
那时候长途汽车站还在武林门,外地人来杭不用转来转去才到市中心;那时候黄龙体育中心还是一片菜地。
那时候许多快速路边还没有义乌墙体广告,从武林门到三墩的时间比到临安的时间还长;那时候马路上还没有这么多车,开车出去很拉风。
那时候转塘镇上的义乌墙房价1100多,老爸交了定金又退了。
那时候男生邀我坐其自行车后座我拒绝了,现在想坐也么得坐勒。
那时候六公园有三联书店、现代书屋、外文书店、文史书店,买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还得凭记者证、教师证或作协会员证。现在那儿是酒吧、茶馆、咖啡厅以及拥挤的马路、空荡荡的草坪。
那时候没有手机,每晚IP卡电话前排着长龙,楼下的宿舍电话比热线还难打。
那时候没有电脑网络,图书馆里温习看书蔚然成风,田家炳书院全班一起看星爷录像,笑声差点没把屋顶掀翻。
那时候半夜8个人分一碗“好劲道”方便面,连最后一口汤都抢光……
那一年,那时候 ,我们都还很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