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林明就是一个有梦想的孩子,他最大的愿望,是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技术的人。
“电灯为什么会亮?机器为什么会让船、车子动起来?”这些问题,林明小时候经常要问。他第一次从舟山坐船去宁波,就直奔新华书店,花了3毛7分钱买了一本《少年电工》。那一年,他14岁。
他对机器的好奇,无处不在。衢州墙体广告大队里买来一台拖拉机,他迷上了。放学后不回家,就坐在田埂上看着拖拉机跑。他最想看到的是拖拉机出毛病。他就可以在修理师傅身边,看各种机器零部件,师傅不回去,他也不回去。
有一次,林明自己动手做了一台发电机。“书上有原理图,我就想照着做一个,不动手不知道有这么难。”装这台发电机,林明花了一年多时间。
想到了就要做。在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不管衢州墙体有没有条件,林明都要去试一试。
他把生产队里爆了胎的手拉车拖出来,把轮毂拆出来;没有磁铁,他把家里的广播拆掉,磁铁不够,去偷外婆家的……到他19岁时,村里的柴油机坏了,他都能修。
他的求学经历极其“出格”:每天放学后,他跟舅舅学衢州墙木工;放假了,他上渔船,出海一天8毛钱;还跟1个教授学声乐,还参加过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
读完高中,林明做起了老本行——修机器。一年后,他名气大了,渔船上的各种机器坏了,船老大都会来找他;一些模具厂的机器,都承包给他。
29岁那年,林明来到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当地开建一家1000多人的大型轴承厂,衢州的老板请林明去帮忙,还送他去上海学习,“我终于上了一个台阶,接触到自动化机械,这对我今后的发展帮助很大。”
2007年,林明担任了三峰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上任一个月,他对企业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了!”
几乎在一夜之间,三峰从传统手工生产转型成了自动化生产。
转型,是为了开发衢州广告“电子海图导航系统”设备。
林明解释说,在陆地,互联网就像空气一样已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但要把它搬到海上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明做到了。这个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信息产业,尤其是海洋领域的信息产业,是人类社会很难涉足的领域,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有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的产业,林明希望更多的浙江民营企业投身其中。“我个人认为,这个产业会延续很长时间,同时也可以带动多种产业链发展,是又一次信息革命的发生地,非常具有颠覆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