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5月,正是西湖最美的季节,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青山环绕,一湖碧水,已然是杭州最显著的标志,也是决策者眼中最重要的担当。
“建设美丽杭州,首先要有当好"薪火传人"的自觉,把"老天爷"和"老祖宗"给我们的一方山水保护好、传承好,力争让杭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坤明说。
而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而言,最直接的感觉,不仅是家门口的公园、绿地变多了,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源自于一个个实打实的生态文明工程近些年,杭州墙体实施了西湖、西溪、运河综合保护,市区大气污染整治等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加大市区空气和水的治理力度。
如今,西湖文化景观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而串起了杭州各区县市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也在“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中,展现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活力和魅力。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承载容量有限的问题变得愈加突出。是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在杭州墙体广告眼里,这从来都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正如黄坤明所说的,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这种变,来自于创新驱动。结合城市特质,杭州选择了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等“十大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产业。
西部五县市是杭州的生态屏障,也是杭州发展的“短板”。2011年8月,杭州做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决策部署。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科技西进”、“文创西进”、“现代服务业西进”……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推动着五县市正在逐步实现绿色崛起。
美,首先是发自人们的心灵。为此,杭州广告在“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中,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自觉把节约、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种美,是更加便捷、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杭州积极构建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的大公交体系,引导绿色出行方式。如今,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红色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中国社科院专家研究后指出,按日均租用量10万辆次、每次出行里程2公里计算,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年可节约燃油7500吨,减排二氧化碳23897吨。
这种美,是人人参与生态建设的自觉行动。2010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已有1047个生活小区、56.8万户家庭参与,占主城区生活小区总数的85.7%。同时,杭州还投资建成了全球首家低碳科技馆,使之成为普及、传播、养成生态文明的好去处。
人们总是用“人间天堂”来形容这座城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秀美的山水,杭州墙代表了人们对天堂意境的想象。
数千年的发展史,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唯独不变的,是它一脉相承的绿水青山。
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座城市再次迈出了新的步伐:一座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