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墙体广告了解,山东共有118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前经营困难、依赖财政拨款,多数县级院团没有固定资产积累和艺术再生产投入。
高密茂腔剧院改制前的资产负债率为60%,“少演少赔,多演多赔”,难以为继。决定改制时,演员们最怕祖祖辈辈流传的茂腔在自己的手上毁掉。让他们欣慰的是,政府并没有简单地将剧院推向市场,而是成立茂腔艺术研究室,设立“高密茂腔”保护资金,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挖掘、整理茂腔传统剧目及创作新剧目;返聘茂腔老艺人,提高中青年演员的技艺水平,打造茂腔少年班……这种把政府财政资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变“养人”为“养戏”。一大批濒临绝迹的传统茂腔剧目重新登上了舞台,越来越多的茂腔传承人也在演出中茁壮成长。
“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真转真改才能真受益。”目前,山东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除省京剧院和青岛交响乐团这两家院团保留事业体制外,其余116家全部转企改制或撤并。
近两年,鲁剧走红,新版《水浒传》在山东卫视等四家省级卫视热播。继《闯关东》之后,山东电视人推出的《南下》、《沂蒙》、《生死线》等电视艺术精品,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丰富的文化内涵,延续着鲁剧的“神话”。许多电视剧目还走出国门,在欧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播出,多次获奖。
面对文化发展的强劲势头,文化领域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过时。“三局合一、综合执法”的临沂模式应运而生。如今,这个模式扎根齐鲁大地,走向全国。
2007年6月,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2008年7月,省委作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山东的文化发展之路,足印铿锵,成果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