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
翻开历史,从沿江向环湾,泉州州城治所不曾停下东进的脚步:景云年(公元711元)改武荣州为泉州,盛唐开元六年(718年)州城治所自南安丰州迁都至鲤城,距离约8公里;2011年市政府迁离鲤城,迁至丰泽区景观东路,改名市行政中心,距离同样约8公里。
从地图上看,泉州市行政中心所在地——东海组团位于晋江和洛阳江之间,它就像一艘巨舰的舰首,泊靠在东海之滨蓄势待发。舰首之侧,泉州城市成长的脉动蓬勃有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泉州按照“打开大门、治理两江、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方针规划建设;2002年,泉州城市建成区面积49平方公里(不包括泉港区),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一层面、三大中心城市之一;2010年,在环湾大城市框架内(含晋江、石狮主城区),泉州建成区面积已达180平方公里。
环湾,向湾,这是一座动态的城市。时下,泉州空间发展正从沿江时代走向环湾时代,并在市行政中心的“点睛”之下最终走向面海时代。
中心搬迁 大势所趋
●旧址:不适应发展要求
几十年来,我市的市委、市政府办公地点在古城区庄府巷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蜗居”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应性:交通拥挤、不利于保护古城风貌、用地紧张、办公用房不足、停车困难等,难以适应泉州的发展格局和行政管理高效运转的要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政府开始酝酿市级行政中心搬迁,先后提出了旧农校、淮云小区、东海等规划方案,规划部门在编制东海、江南和城东等组团分区规划中,也充分考虑了行政办公用地,进行了预留和控制。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迁建市级行政中心呼声渐高,已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近年来更成为市两会的热点,2003年2月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经过表决,形成了《关于迁建泉州市级行政中心,推进泉州大城市建设的决议》。
●新址:拓展空间的需要
泉州市辖区835.6平方公里的土地,扣除泉港区306平方公里、洛江区规划范围以外的乡镇(罗溪、马甲、河市、虹山)36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市区用地只有170平方公里。170平方公里用地扣除城市和村镇建设用地约55平方公里,清源山、晋江等保护区约100平方公里,可供发展的用地不足15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目前已经缺乏安排大型建设项目(如大型工业园区)的用地,不足以牵动大规模的投资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发展空间亟待进一步拓展。
未来泉州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其特征为向区域空间(环泉州湾城市群)转化,行政中心作为体现泉州政治和文化地位的重要建筑,其用地选择将会影响城市规划结构和城市布局。从某种意义讲,它也将影响区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为未来城市空间环境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