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崭新的唢呐班子,不仅吹出了“百鸟朝凤”的声音,还吹出了京剧、黄梅戏的腔调。在一台名为“薪火相传”的演出中,几位唢呐传人的创意令人眼前一亮。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文化遗产事业越来越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精神大餐。就五禽戏而言,亳州墙体有15名传承人,有100多名骨干,常练习者逾万人。“现在,我们的五禽戏是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事业单位,在工间操、课间操、晨练中都有它的身影。”陈静说,当下流行的五禽戏已经根据现代生活需要,从配乐等方面进行了改编,市民们从当年不理解为何要模仿动物,到积极学习五禽戏,体现了优秀文化的力量,也体现了大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据文化部的统计,今年全国各地省级文化部门举办的“文化遗产日”活动达110余项,活动之丰富,普及面之广泛,令人鼓舞。但另一项普查显示,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因后继乏人等原因而陷入濒危状态,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消亡了100个传统地方戏剧种。“相较之于唢呐、剪纸、五禽戏、武术这些人们热衷的非遗项目,曾经在亳州广告常见的淮北大鼓却列入了濒危名单。我们需要发掘这一曲艺的艺术魅力和生存环境,让它进入大众生活。 ”亳州墙文化部门有关人士说。省非遗中心的专家建议,不仅仅在文化遗产日,应该常年分时间段举行相关活动,普及关于各项文化遗产的知识,吸引更多老百姓拿下“接力棒”。陈静告诉记者的心得体会颇具总结意义:老百姓离不开文化遗产的滋养,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老百姓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