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在南京斑驳的城墙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其价值而再于南京的历史文化精神。什么是南京文化?人言人殊,各有个的说法,也各有个的道理。
某些给南京文化定位者,常常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认识误区:混淆了南京文化的过去时和现在时。现在时的南京文化当然是过去时的南京文化发展至今的结果,但两者不是一回事。江苏南京墙体广告公司了解到从走出这一认识误区切入,着重谈南京文化的过去时和现在时。
一、南京文化的过去时是“京都文化”。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十国时的南唐、明王朝的朱元璋、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民国时的蒋介石,都曾以今南京为京都(按: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前,南京有过许多种地名,不赘述)。长时期的京都文化,使南京文化的过去时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开发性。孙权定都建邺(今南京),“对东南地区的开发有显著的成就”。公元二三O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载1万士兵的大舰队到远海求亶、夷州(今台湾);二四二年,谴将军聂友率兵3万攻珠崖、儋耳(今海南岛),将今海南岛纳入版图。二二六年,又谴朱应、康泰出使海南。朱应、康泰所经历及传闻凡百数十国(以上参见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进一步开发了我国的东南地区。《中国通史简编》称东晋和南朝是“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时期”。南唐二李(李昇、李環),着重开发了今苏南地区,为今苏南的灌溉系统打下了基础。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开发江南地区更不遗余力。可以这样说,南京文化的过去时,开发性是它的主要方面。
二是导向性。江苏南京墙体广告公司了解到尽管今南京主要是过去我国偏安国家的京都,但从东晋、南朝起,南京文化由于它在文化上的强势地位,却在全国具有导向性。当时,北方地区、北朝,在军事上、政治上处于强势地位,但在文化上却以南方地区文化、南朝文化“马首是瞻”。北朝曾出现温子昇、邢邵、魏收三个著名的文士,但他们都“模拟南朝人作诗文,并无特色”。王褒、庾信原是南朝的大文士,梁国破灭后,“他们到西魏做官,给北方将兴的文学以很大的推动”(见《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朱元璋以八股文取士,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这种科举八股文,却在明清两代,对读书人也产生了导向作用。南京文化过去时的导向性,是不争的事实。
三是浮靡性。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即大建宫室,生活靡烂,影响所及,浮靡文化泛滥吴国。东晋、南朝时期,浮靡文化更遍及江南。陈后主(叔宝)、李后主(煜),将浮靡文化推到极致,终于亡国。东晋、南朝、南唐是短命王朝,原因之一,即那时文化的浮靡性都很严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见其影响之深。蒋介石定都南京22年后东逃台湾,与南京文化过去时的浮靡性也不无关系。1949年,南京解放,至今56年。南京文化经过56年的改造已经进入现代时。
南京这个饱经沧桑的城市,这个令人敬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