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墙体广告 沁阳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每逢年节喜庆日子,人们涌至村街旷地,载歌载舞,为农村和城市的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据统计,流传在沁阳的民间艺术种类40多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民间唢呐队、金鼓会、龙舞队、狮虎表演、高跷、旱船、海蚌舞、背桩、二鬼板跌、高抬花轿、打花棍等。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民间文艺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特别是在鼓乐曲艺方面,民间又引进充实了“怀庆金鼓”、“威风锣鼓”、“双马腰鼓”女子管乐队等新的形式和表演内容。1997年5月,沁阳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后被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高抬火轿。“高抬火轿”是流传在沁阳这一区域的一个颇为罕见的集体性大型舞种。据载早在宋朝时候,就已有了“高抬火轿”这种舞蹈。进入九十年代后又有新的创新。“高抬火轿”高抬则以高制胜、脚踩一米七的高跷、抬着火轿。所谓火轿,即在轿的上部四角,各点燃起火把或蜡烛,远看似火团将轿围住,故称火轿。火者以示红火,太平盛世、喜庆丰收、万民同乐。表演时,轿中人唱着小曲儿、抬轿者传唱或轿中人传唱,扭着秧歌,轿后火狮怒吼(火狮、即狮子全身插满灯)。
演出形式:轿前30个棋子灯都由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每人手举一棋子灯,分成两部分(男的绿棋灯,女的红棋灯),灯上写明三十二棋子名称。后跟二人,分别脚踩高跷,一人饰演赵匡胤,一人饰演老君,并发号指挥棋子灯。轿后是火狮,抬轿者分两班,一班四人。轿内一人做小担打扮,轿旁一人打火祥伞(火祥伞,丝制、圆形,以示吉祥如意)轿前左右两个宫灯,两个莎灯,分别由四人高举,轿后有四个方形挂灯,成一行排,亦由四人高举,后跟大小两头火狮。
花棍舞。“花棍舞”民间叫“打花棍”是广泛流传于沁阳一带的一种舞种。它的起源待考,据民间老艺人传说,它是继“火绫子”舞后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民间舞蹈。元霄时节,通常伴随着“狮子舞”、“花车舞”、“花船舞”、“海蚌舞”等一起演出。
“花棍舞”节奏明快,动作灵活,音乐伴奏悦耳动听,是男女老少都宜参加的群众性舞蹈。主要演出形式,跑场子,舞队形,以花棍所击部位的变换。动物有十二个,参加者26人为宜,男女各半。前后有两个丑儿,前者为老丑,后为小丑,中间二十四人动作一致,为舞蹈主题。演出时,前老丑右手执一杆小旗,以示指挥队形变换,后小丑合手一把小扇,两丑动作自由随便,欢快逗人,但节奏与主题一致。中间二十四人各执一根一米长的花棍,各种变换一队,美观、机灵、大方。
表演形式:老丑在头,后跟整体队伍,末尾是小丑,全体演员成一纵队,二丑右手高举小旗和扇子,整体队员右手横举棍头,正前方,小步跑,势如飞,花棍颠动,整个队伍绕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