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端午节要回娘家吗?你知道端午节要挂荷包吗?你见过端午节在小孩子耳朵眼抹雄黄吗?......今年是中国首次将端午节定为法定假日,面对这三天假期,很多人选择带着孩子游景区、逛游乐场,或休息放松,端午的民间习俗去逐渐失去光彩。专家称,端午的民俗应当传承,也应和当代人的情感、诉求融合。
搬闺女,七色线,山东人过端午习俗众多
“以前的端午才叫过节,现在的端午只剩下吃粽子和划龙舟。”已经70多岁的孙紫英是淄博博山人,据她回忆,旧时博山人过端午虔诚而隆重。“年轻的时候过端午,都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把艾草挂到门沿上,早上吃完粽子和鸡蛋,妇女们就带着孩子回娘家,这叫做‘搬闺女’。到了娘家,姥姥要把雄黄抹到孩子的脸上、鼻孔里、耳朵眼里,还要把装进艾草和芝麻的荷包挂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小到不能走路,荷包就更加讲究。男婴挂的荷包叫‘七姑娘’,一把宝剑下面有七个女娃,寓意男孩子长大后好娶媳妇;女婴挂的荷包叫七和尚,荷包上七个小和尚神态各异,意思是女孩子长大后好嫁人。”
博山人没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但每家每户都要在这天挂上竹帘、铺凉席:“竹帘是挡蚊蝇用的,铺凉席是因天气渐热,夜晚睡觉也需要降温。”
“现在,除了吃粽子和在电视里看赛龙舟,端午已经没有了节日的味道”,孙奶奶说。
据山东民俗专家郭瑞称山东人过端午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邹平人过端午,每人要睡醒就喝上一杯酒,传说可以避邪。日照人在端午这天要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戴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戴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人则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端午民俗活动,可以通过社区来搞
“这些习俗流传了几百上千年,却在近二三十年里逐渐消失。”郭瑞总是对这些逐渐消失的民间习俗念念不忘,“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显性表征和重要载体,各个地方的风俗应当给予保留。”
可是怎么保留?如何保留?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俗学教授黄旭涛认为,民俗是有地方性的,要按各地方的特点来进行传承,只有把握住本地端午民俗的精神内涵,才能让它再次走进百姓生活。
黄旭涛说,只有把当代人的情感、诉求融入进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百姓寻找新的平台,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把民俗活动办在“家门口”,端午节才会重新回归。“节日的传承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传承的,能不能组织一些现代性的端午节的活动,可以通过社区来搞一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