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发展的血脉。一个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不仅要抢占经济建设的制高点,也要抢占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不断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的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的文化惠民工程,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日新月异的津沽大地勾勒出一道道靓丽风景。
文化强市,硬措施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在天津的腾飞中,文化因素已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因素,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天津这座有着六百年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奏响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精彩华章。
金秋的阳光播撒在初露新颜的建筑群落,端庄典雅的文化场馆、活力动感的阳光乐园,清新与大气相得益彰协调呼应。这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天津文化中心项目,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图书馆、天津大剧院和阳光乐园现已完成外檐装修,时有市民驻足观看,期待着不久之后一个文化盛景的完美启幕。
活力 设施建设服务水平双提升
改革创新,是一座现代化城市文化内涵的精髓;服务人民,则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动力。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天津每年都有大手笔。四年来,仅市级财政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就达177亿元,天津进入历史上文化设施建设最多最快的时期。
滨湖剧院、小白楼音乐厅、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杨柳青年画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作为城市新名片的天津文化中心将于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电影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曹禺故居纪念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等成为墙体广告文化设施新亮点;全市新建和改建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中心20个,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截至目前,全市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数量达到75个,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0个,地域覆盖率100%,市级公共图书馆总面积12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94册,居全国第二位。
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天津图书馆发挥区、街道、居委会墙体广告各方优势,建立社区分馆,以示范点带动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陆续建成了56个社区分馆。同时,建立分馆服务中心,专门安排两部汽车作为汽车图书馆,在50余个服务点常年开展流动图书馆服务,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借到市图书馆的图书,实现了分馆与市馆的“通借通还”。2008年,又开通了家庭虚拟图书馆,将现代化、个性化的电子文献信息资源送到市民家庭。
公共文化服务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要让群众及时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
天津的博物馆、纪念馆率先敞开大门,策划了永久性免费面向公众开放。由此,天津成为全国成批免费开放市级文博场馆的首个城市。免费开放使更多的百姓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各馆参观人数与免费开放前相比,天津博物馆增长约10倍,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增长2.5倍,天津鼓楼增长5.5倍……
新一批公益性文化场馆正在开启“免费大门”。2011年年底之前,策划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等市级公益文化设施,16个区县的29个公共图书馆、18个文化馆和209个街乡镇文体中心(文化站),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天津美术馆建成后,也将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