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烟台墙体广告了解,烟台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海阳秧歌据《海阳县志》记载有560年的历史,她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烟台海阳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打鱼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粉墨浓妆,锣鼓伴奏,列成长队,踏拍欢舞,串街走巷。表演形势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大地开花、大走阵等);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锢漏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等)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由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不同,俗有“南文、北武、东雅、西俗”之说,又有“大架”和“小架”秧歌两源之分。大架秧歌,舞队文雅富丽、豪放优美,以锣鼓伴奏。小架秧歌,舞队朴素,粗犷,自由欢快,以锣鼓管弦乐伴之(唢呐、二胡、笛子等)。
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赋予了新的活力。早在1958年,文艺工作者对海阳秧歌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在原来的基础上推旧出新,把这一民间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并搬上文艺舞台。于1959年拍成电影,从此海阳秧歌跃居为全省三大秧歌之一而著称全国。海阳秧歌的著称,不仅为这一艺术形式带来复兴的新阶段,而且为舞蹈工作者打开了搜索民间舞蹈艺术宝库的大门。中央、省、地市舞蹈工作者,在学习掌握海阳秧歌丰富的舞蹈语汇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前后创作出一大批具有这一民间艺术特色的优秀舞蹈。
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创作的获奖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都充分表现出了鲜明的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色。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烟台海阳大秧歌是文化,是艺术,也更像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交响乐,她那古朴豪放的表演风格、浓郁厚重的乡土气息、个性张扬且和谐统一的韵律,使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领略了海阳底蕴深厚的文化风采,带给人们无限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