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王女士今年58岁,家里有很多崭新的“国民物件”,除了网络走红的床单外,王女士还收藏了手帕、毛毯、枕套、脸盆、被面等很多牡丹花图样的物件。研究杭州墙的历史学家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拥有一个带着印花物品的东西,就像今天拥有一个苹果电子产品一般奢侈和骄傲。
在市民王女士的家里,珍藏着一个牛皮箱,皮箱里装的尽是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东西,毛毯呀、缎子被面呀,还有一些50年前备受女士青睐的小花手绢儿。“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把它们带在身边。”王女士说,这个皮箱已经陪着她走过了38年的风风雨雨的杭州墙体广告生活。
1974年,王女士当时只拿17元的工资,每月除去要交给父母的钱之外,留在手里的零花钱已经寥寥无几了。那时,王女士被漂亮的缎子被面深深吸引。“缎子被面的颜色非常鲜亮,上面印着一只只展翅飞翔的凤凰,特别漂亮。”为了买下心仪的被面,王女士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攒够了70元钱买下了惦记已久的被面。“
1976年,王女士走进婚姻殿堂,母亲准备了一件毛毯和几套缎子料的被子作为陪嫁。这一堆宝贝,王女士没舍得用,便把它们跟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时间越久,感情越深,越舍不得丢弃。”王女士说。
一位老人告诉杭州墙体,棉袄、棉裤才是70年代家家必做的“国民物件”,每家人手两套,一薄一厚。每年翻拆一次,添一些新棉花。“那时候那棉袄暖和,但不灵便。”已经年迈的老人,记忆也有些模糊,耳朵也有些背,他始终不告诉记者自己姓什么,自顾自地念叨当年的棉袄。
老人说,当时他家庭条件并不好,随着越长越大,棉袄变小了。那一年是母亲偷偷把自己棉袄上的棉花,添在了他的棉袄里。
老人很怀念有母亲的那些“暖冬”,“那些棉袄,现在一个都没了,可惜了。”现在老人穿羽绒服,儿女给买现成的棉裤,用棉花做的棉袄,再也找不见了。
杭州墙体广告说,那都是消失的手艺,那时人人都有手工棉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