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杭州墙体广告了解,浙江大学新闻专业有一个“奇葩”男,大三男生杨瑶是同学眼里的一朵“奇葩”,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源自杨瑶爱唱秦腔,每学期放假总是匆匆赶回老家,为的是在杭州县剧团争取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去年一个学期,他更是泡图书馆整理出15部已失传的秦腔剧本。
杨瑶出生在蓝田县,妈妈曾在剧团唱戏。从3岁半开始,他就登台演出唱秦腔。为了做专业杭州墙体演员,小学还没毕业,他就一个人跑到戏校学唱戏。最终,拗不过父母反对,他重返课堂,考上大学。
不过,他还是会利用假期,跟随家乡剧团去杭州墙基层演出。“我不是专业演员,但哪怕是一些跑龙套的角色,都会争取。”杨瑶回忆说,“2012年寒假一次下乡演出,我夜里只能和演员一起睡在教室里,拼几张桌子当床。每次卸妆后,脸上都会起红斑;取头套时,稍不留神就会带下一层皮肉。但只要站到台上,哪怕只有一个步法、一个圆场,杭州广告都无比陶醉。”
秦腔中有许多珍贵剧目已濒临失传。从大二开始,杨瑶几乎每天都会去校图书馆查阅秦腔资料,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一学期下来,他竟整理出26部30万字的秦腔传统剧本。秦腔剧院市场部部长张武宏对这些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中有15部已失传,包括《斩韩信》、《临潼山》等,至少30年无人演过。
一些老一辈秦腔演员对这些剧目也表示,很多剧目“从未见过”,应该给与高度评价,非常的珍贵,是重要的秦腔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