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墙体广告讯众所周知,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省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经济体系最完备的地区。虽然广东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给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的冲击和教训却是发人深省的。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的发展主题。产业的优化升级必然需要技术和人才的支撑,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既是广东产业升级的中心,又是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的中心,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适配性非常重要,应该引起政府、企业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产业升级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产业升级是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两层涵义:对产业的整体结构而言,产业升级指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对某个产业而言,产业升级是指“由低级向高级,由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
而产业转移则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在二战后全球爆发的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利用区位、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成功承接了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以轻纺工业和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为主的转变”;“2003年以来,珠三角地区正在着力通过将低附加值、低加工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区域外转移和加快技术创新和延伸产业链”,“由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为主向高技术加工和服务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转变”。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给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业造成的重大损失,也加快了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对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的进程,并陆续发布了相关的文件。如2008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了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主体框架,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建成“现代产业核心区”;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则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定位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并提出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2010年发布的《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更是对珠江三角洲产业的产业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作了重要的统筹安排,为珠江三角洲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为明晰的思路。
二、产业升级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技能型人才状况
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直接影响到人才结构的变化,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符合经济学家唐纳德?博格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即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人才结构调整,人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正是这两种力量不断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结果”。
与产业升级相对应,产业结构对人才结构的影响程度亦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整体结构上而言,恰如“配第-克拉克定理”所揭示的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在第二产业的比重先升后降,在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二是在某个产业内部,随着产业的高移,人才结构也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有研究表明:广东的就业构成已初步形成与产业结构相同的“二、三、一”格局,但同时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求人倍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关于“用工荒”的报道铺天盖地,但实际上,“目前主要是结构性的用工短缺,所谓结构性短缺就是说大企业不缺,中小企业缺;普工不缺,高级技工缺;长期稳定工不缺,那些季节工缺”。技能型人才紧缺已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据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统计,2009年上半年,市场对技工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3~1.4之间,技工的缺口数达75.4万人次,而同期的普工则供过于求。广东如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更是如此。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实现高水平的产业升级换代,就必须引进、消化、吸收并创新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然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企业普遍反映综合素质高、操作技能很强的高级工以上的技能型人才很难找,特别是具有一定项目创新研发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更是稀缺。
三、产业升级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职业教育适配性对策
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并培养职业能力和应用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层次、规模、专业结构以及培养质量都将直接影响到技能型人才的供给,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何适应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换代的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既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使更多人受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会切实起到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为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就是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职业教育的战略布局。
(一)高移化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如前所述,产业升级将导致人才结构的高级化,从而影响到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移。职业教育的高移可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层次高移。从传统观念来看,职业教育中的高职以培养技师、工艺师为主要目标,而中职则以培养初、中级从业人员为目标。但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职业教育已不仅仅限于这些层次,更是扩展到研究生教育。早在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在杭州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教师培养创新创优国际会议”,就通过了“国际职教师资硕士课程框架”;而澳大利亚也于2005年在资格框架(AQF)中增设了职业研究生证书和职业研究生文凭两级资格证书。不少研究性大学还开设了职业(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二是能力高移。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来看,从国际劳动组织开发的MES(就业技能模块)模式到美国、加拿大的CBE(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再到德国的学习领域模式,就深刻地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从简单的岗位技能,到综合的岗位/岗位群的综合能力,再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区”,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领头羊,应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适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职业能力标准要求,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高层次的技能人才。
(二)专业设置应适应新兴职业发展的方向
对职业教育而言,如何根据职业和产业变化的需要,合理设置专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规范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教育部于2000年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于2004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但直至2010年才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进行第一次修订。而在知识经济下,新兴职业、专业层出不穷,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据最新发布的美国O*NET-SOC职业分类系统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短短的3年间,就出现了153个新兴的职业。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无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完全同步的,必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种风气:要求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能即刻上岗。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可取。不仅因为专业设置滞后性的存在,而且因为学校的作用在于为以后走上社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工作后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岗位要求而再学习和培训。但作为职业院校而言,如何尽量克服专业设置的滞后性,是职业教育要认真探索的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也是学校与社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是否相互适配,是否紧密结合的根本性问题。在这方面,澳大利亚的国家培训框架和行业培训包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榜样,因为行业培训包不仅对各行业的职业能力有明确的标准,还很好地将行业发展的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操作评价实效性。
(三)职业院校的地区分布应与产业布局相一致
职业院校的地区分布一方面受到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影响到该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刻,认真审视该地区的职业院校分布,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