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路”的吃法虽简单,但内涵很丰富。卤面,猪蹄面、手抓面、豆花、五香、牡蛎煎、土笋冻以及各色时令海鲜等等,但我始终认为,“吃街路”最为突出的当数面条了,尤其以老家平和九峰的“九峰面”最让人难忘。尽管也有碱子粿、卷子粿、碗粿,但九峰面“街路”“老大”地位很难撼动。
九峰面每条长约二三十厘米,比正常的漳州面条略粗,但比家用的木筷小一点点。进得店来,叫上一碗福建闽南的九峰面,店家便十分利索地把一份半湿半干的面从“米筛”上抓起,用面勺泡在滚烫的热水中,加上一撮韭菜或空心菜,上下翻飞几下,便扣进大碗里,然后从挨着的另一个汤锅里舀一勺大骨汤,香喷喷的一碗九峰面就成了。
九峰面之所以吃起来会很“Q”,有嚼劲,有汤头,其奥秘说起来并不复杂,其一,无非是在最初“打面”时加点“大树碱”,其二就是这汤是用猪的大骨头从早上开始,慢慢用文火熬的,不加任何调料,朴素无华,闻起来清香,喝起来爽口,健康有营养。还有一点相当关键,在家乡小镇,大家吃面都要掺点蒜头白醋和辣椒,道理很简单,“大树碱”和白醋一混合,自然香味更浓,辣椒根据各人口味轻重来增减,其实这才是九峰面与众不同的一面。
旧时“吃街路”的对象大致几种,要么家里来客人,一起到面店吃饭,要么就是肚子饿,吃碗面权当点心。小时,常去三角街的骑楼下吃面,那时一碗是一角五分钱。钱多时,往往会加上5分钱的肉圆,或者切几两卤猪肉吃。那手工做出来的肉圆软中带韧,肉香扑鼻,太好吃了。
慢慢地,九峰面涨价了,从一角五分钱提到三角,再到五角,现在要是拿1元去吃面,顶多只能吃半碗了。乡下人好客,不管价格几何,那时的邻里乡亲,“有朋自远方来”,在面店吃时,除了面条外,定是要交代店家炒几样小菜,比如菜椒炒肉片、煎溪鱼、煎豆腐、西红柿炒蛋等,以尽地主之谊。印象中,“吃街路”吃得丰富一点的,大多是那时的“有头路”的“吃薪水人”,或是头脑活络的生意人。
近七八年来,九峰面走出山沟开始进城了,在厦门,在漳州,都能吃上正宗地道的家乡面。面店所开之处,均是家乡人集中居住之地,生意自然红火。有时想想,“独在异乡为异客”,“吃街路”还能尝到家乡福建原汁原味的特色小吃,真是好口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