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实体书店路在何方,变成当前新闻出版业面对的实际难题。
乡镇书店大面积不见
“70后”媒体人韦波回想幼年趣味,最高兴的事就是到镇上供销社买小人书乡镇墙体广告。在物质匮乏的日子中,这比吃到水果糖还令人心花怒放。
“可是,现在回到桂西北老家,镇上已找不到卖书的本地了。”韦波说,杂摊位上偶然会摆出来几本图书,要么讲风水迷信,要么从封面到内容都是打打杀杀、鬼鬼怪怪,风格低下,偷工减料。
这仅是一个缩影。广西新华书店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现:20世纪90年代初,广西共有1420个乡镇书店,基本上每个乡镇有1个以上的书店。20多年来,乡镇书店以均匀每年40个的速度在削减。到了2010年,削减到730个,乡镇墙体广告近半数“蒸腾”。2015年最新数据显现:广西共有1126个乡镇,有书店的仅427个,均匀3.8个乡镇才有一个书店。
鉴于民营发行网点大多会集在县以上城区,乡镇一级只要少数百货小店兼营着卖几本图书、杂志。品种少、不对路,再加上很多乡镇不通快递,即便能网上购书也无法收到,“乡村无处卖书,农人无处买书”,进一步加重了“农人无人读书”。而干流文明阵地的缺位,给了假冒伪劣文明产品浑水摸鱼的空间,乡村出版物商场鱼龙混杂,呈现“劣币”驱赶“良币”的局势。
广西新华书店集团常务副总司理周伟勤阅历了乡镇书店由盛转衰的全过程。“1949年12月广西新华书店建立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新华书店都是与乡村供销社协作图书发行工作。那个年代,每个乡镇供销社都有一个新华书店乡村图书发行代销点。20世纪90年代,乡村流转体系发生改变,乡村供销社遭到冲击自顾不暇,新华书店转而与乡镇教办联营,乡镇墙体广告依托底层教学网点发行图书。到了2001年,全国推广‘以县为主’的教学管理体系,撤销了乡镇教办,新华书店又一次无处落脚,形成乡镇网点大面积萎缩、削减。”
现在,广西挂号在册的427个乡镇书店,实际上有的也没发挥作用。虽然有楼体或铺面立在那里,且开门运营,却难觅图书踪迹。最多在每年春秋两季开学时,被当作教材运送配送的中转站。
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最远的乡镇拉仁乡离县城有100多公里。这就意味着,拉仁乡乡民想要买一本书,就要坐3个多小时的轿车到县城,一来一回差不多要花费一整天的时刻。这种情形在广西各县区普遍存在。
“假如将乡镇网点比喻成国家文明神经末梢上的灵敏神经元,那么,乡镇墙体广告这些神经元现已面对失掉传输年代气血功用的危险了。”周伟勤忧心如焚。
“卖书不如卖米粉”
卖书没有效益,关于乡镇书店是致命伤。
都安县下坳乡网点启用于1994年,能够通往三四个乡镇。在据守了几年以后,从2000年起转营其他业务。县新华书店司理王崇伟通知记者,一是因为通往各乡镇的公路修好后,下坳网点作为运送中转站的功用不存在了;二是乡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家里的白叟小孩没有消费图书的才能。书店坐落县城富贵地段,与其他商铺川流不息的顾客比较,书店终日门可罗雀,店员也百无聊赖。
“这仍是县城,到了乡镇,运营更困难,卖出的书还不行发员工工资。”王崇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网点最少要三自个轮班,人工本钱、图书本钱加上水电开支、税金,一年没有四五万元开支底子撑不下来。并且,这些本钱一年比一年高,“一天的收入还不如周围米粉摊卖几碗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