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墙体广告讯 阳澄湖生态优化,十万亩湿地建设,河道水质提升,土壤山体修复……今年4月底,苏州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主旨内容,谱写中国梦的苏州篇章自此揭开“生态一页”,全市人民对空气水质根本改善的未来充满期待。
从5月20日开始,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的路线指引,本报记者奔赴苏州10个县级市、区,行程1200多公里,辗转30多个工程现场进行采访。半个多月来,走田埂、涉水面、过林地、爬山丘,看遍吴中山水生态的同时也倾听一个个普通人对生态的诉求。
记者发现,从政府官员到企业老总,从专家学者到普通市民,从长江渔民到湖畔果农,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生态梦”,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朦胧或具体,但次第展开的生态工程让他们觉得,改变已经触手可及,未来值得憧憬,梦想并不遥远。每个人的“生态梦”,汇成城市的“生态梦”。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让老百姓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是要引导全社会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让每个苏州市民在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中享受幸福生活。 75%工程项目与水相关,将持续改善流域水环境
生态梦,“治水”要先行
苏州是水城。全市水域面积约3609平方公里,占全部国土面积的42.5%。没有良好的水环境,苏州难以宜居;没有良好的水环境,苏州难以发展;没有良好的水环境,苏州难以现代化。流域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对于改善民生、促进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共分5大体系、156项工程,总投资2343.87亿元,其中75%以上的工程都是“涉水”项目。从双山岛长江滩涂的保护,到南湖荡湿地修复工程;从阳澄湖生态优化项目,到农村黑臭河道整治;从工业污水处置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水”是水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可喜的是,走过一个个工程现场,记者看到“治水”已在源头开始,并取得一系列有效进展。加强污染源控制,减轻水环境污染负荷方面,昆山市千灯镇33家企业自行投资8000余万元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镇环境管理办公室主任冯大弟说,采用中水回用等工程减排手段,降低污水产生量,是对水环境最好的保护。由点及面,全市范围内都在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2012年全市城镇污水治理实际完成总投资18.84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75万吨/天,建成污水管网798公里,全市城市建成区、镇区(街道)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88%。流域水环境是一个“生命体”,它的健康取决于滩涂、河道、湿地等是否有生机。记者看到,双山岛4平方公里的长江滩涂将种上芦苇;经过“四改三”的大运河驳岸“会呼吸”,南湖荡湿地辟出了200多亩水上森林……
未来全市将建成18个大型湿地,从而把苏州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湿地群城市”。常熟南湖荡湿地、吴中区东太湖湿地、太仓长江口湿地等一大批形态各具特色、功能各有侧重的湿地,不仅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苏州整个流域环境,乃至整个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都将发挥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势。种田“收入高环境好”,让百姓在宜居中富起来
生态梦,“民生”是根本
“穿西装戴领带照样可以种田,收入比坐办公室高;田埂绿化沟渠水清,环境更舒畅!”这是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村民徐雪其眼中的生态文明,这也是他的“生态梦”。生态首先要保护,致富首先要发展,两者如何协调?为了让老百姓在保护生态的同时经济不“吃亏”,我市首推“生态补偿”,并在2010年出台《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不仅明确了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还就补偿金发放的标准和范围给出了清晰的界定,明确补偿资金要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由市、区两级财政分别承担50%。2012年,全市共投入15.59亿元,其中耕地保护专项资金10亿元,财政转移生态补偿资金5.59亿元。
然而,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老百姓的致富愿望是无限的,只靠政府直接补偿现金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宜居和富裕的矛盾。怎样切实满足当地百姓的致富愿望,是沿太湖、阳澄湖等保护区内地方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吴中区东山镇将实施东太湖湿地工程的出发点放在“民生”二字上,考虑更多的是湿地生态环境如何让东山老百姓更加富裕,于是设想将东太湖湿地一分为二,一是单纯的保护区,一为湿地公园。而在工程的具体实施中,连水泵抽水清淤都特意避开螃蟹生长期,以免影响蟹农收入,工程的负责人、该镇农林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海明的体会是“民生工程要细中更细、好上加好”。
“只有环境安全,老百姓才心安。”当吴江大唐热电停运原来的燃煤热电机组,启动清洁的天然气热电机组后,吴江汾湖开发区建设环保局环保科科长沈永健感叹。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建立幸福安康的生态人居体系。从去年以来,以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问题成为市民普遍关心的事情。
目前,全市13个空气质量监测点实行AQI指数日报,并对AQI指数中的二氧化氮、PM2.5、臭氧等6个指标进行实时播报。在加紧大气环境监测的同时,我市推进“蓝天工程”计划,在工业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治理、扬尘污染控制等重点领域开展各项综合(专项)整治。资源环境面临六大矛盾,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
生态梦,“可持续”是方向
大唐热电实施“煤改气”工程后,一下子实现了二氧化碳、灰渣和粉尘三个“零排放”。“正是因为有了天然气这种清洁燃料的支撑,大唐热电才如此‘幸运’。”该公司副总经理程远林说,每年江苏省争取到工业用天然气的份额只有20多亿吨,而大唐热电一家就要用掉4亿多吨。
因此,相对于吴江区其他7个还在用燃煤机组的小热电厂来说,在清洁能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幅度减排十分艰难。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苏州高新区大阳山森林公园在宕口修复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植物园,将原来单个出售的石头、花草、天然泉水等“打包”成优越的生态环境整体卖,石子也就能卖出“金子价”;工业园区档案大厦将大自然赐予的免费“阳光雨露”用于照明、制冷、保温,从而建成了一座可再生能源大厦。这些探索性的行为,都属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也是苏州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苏州的资源环境矛盾也在日益凸显:水质型缺水严重。受上游来水水质的影响,苏州市26条重点河流的水质均为Ⅳ类水或Ⅴ类水,水质性缺水特征比较明显,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还不高。能源自给率与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需从外地调入。
目前全市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为40%左右。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苏州传统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经济发展方式仍属粗放型,而且产业升级转型率相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工业污染形势严峻,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转型任务艰巨。生态敏感性和资源稀缺性双重制约。苏州水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人口压力逐年加大。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苏州市常住人口1046.85万人,人口密度达1233人/平方公里。而且每年以20万左右的速度净增。污染物控制亟待强化。随着苏州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特别是随着IT产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呈不断加剧势头。建设生态文明,对苏州现有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给苏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除了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政策上,还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在措施上,更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