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墙体广告讯 这只“螃蟹”,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啃得有点费劲:从5月1日起,全区16所小学、4所初中每天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家庭作业公示在区教育网上,接受社会监督。然而,这项减负创新之举实施1个多月来,却引起家长新的焦虑——作业少了,会不会影响孩子学业?
晒作业,控制作业总量
“学生作业多、负担重,同老师各自为战布置作业、总量不可控有关。”润州区金山小学校长孙文生说,公示前,作业由任课老师自主布置,量多量少全由老师自定。为争夺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老师们难免“本位主义”,一味强调自己课目重要,竞争、攀比布置作业现象普遍存在。
而不少家长误认为“哪门课作业多、哪门课就重要,老师也最负责任”,往往无条件支持“多做作业”,两头挤压,孩子作业负担越减越多。孙文生说,晒作业,就是晒老师教学是否公平、有序、用心,一下子抓住减负的源头。
记者昨天登陆润州作业公示网,随机点开宝塔路小学5年级2班页面,当天3门功课作业及完成时间一清二楚——语文:预习《节约用水》,完成“家庭浪费水”小调查,约20分钟;数学:完成教学案,复习第7单元,20分钟内;英语:完成教学案“1004”,约15分钟。
“现在,各科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大体均衡,校与校之间也相当。”该班语文老师李欣说,布置作业有预审制,各科老师先找班主任平衡总量,再报教务处审核。公示前,还要瞄着其他学校平行年级的作业量,如自己班级作业“帽大一尺”,要被问责。
“用公开倒逼公正,润州减负具有样本意义。”省教育厅基教处负责人说,我省早在2009年就出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学生书面家庭作业量,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作业,其他年级学生每天作业控制在1小时内;初中学生控制在1个半小时内。“但像润州这样真做的,至今凤毛麟角。”
孩子轻松,家长却犯愁
金山小学6年级学生家长焦志龙,最近联合几位家长多次给老师“提意见”,要求增加作业量。他说,女儿放学,作业个把钟头做完,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哪像毕业班的学生?
他女儿、14岁的焦月则表示,“现在重复默写和重复习题都少了,家庭作文也改为每两周1篇。作业少,真好!”
“她减掉的负担都给了我和她妈。”这位饭店老板接过话茬说,我们意见没提通,还被老师“训”回来。我只好买了套《黄冈大试卷》,规定她每周做一个单元,算是“加餐”。孩子熬夜做作业,谁不心疼?但为了她前途,家长必须做“恶人”。
“作业少了,但家长和孩子都没闲着。”中华路小学5年级家长、工程师尚健坦言,谁不知道“快乐学习”有利孩子身心健康?但升学指挥棒在头上转着,差一分就“输在起跑线上”,哪个家长敢掉以轻心、不给孩子“吃小灶”?尽管学校不让买教辅书,我还是买了。每天晚上陪女儿做1个小时教辅作业,周末再送她上“新概念英语”班。“家家如此,学习和考试的竞争,早超出校内和家庭作业了。”
这让官塘中学初三(3)班主任倪莉很纠结,她说,学校明减负、家长暗增负,我们左右为难。家长会上,我们反复宣传“题海战术”跟学习成绩没直接关系,可有的家长不信,说老师“偷懒”、“图省事”,甚至问“少做作业,能包孩子上名校吗?”如果家长不支持,作业减负的路将越走越窄。
作业减了,老师付出更多
作业少了、孩子睡觉早了,家长为何不领情?对于记者的提问,作业公示制设计者、润州区教育局长黄科文取出美国教育家科恩的《家庭作业的迷思》,翻开念道——
“老师和家长把巩固知识、训练技巧的家庭作业,作为爱孩子的方式,以为它是学校乃至学生的竞争力,一旦放弃,就会造成教师、学校和父母的恐慌,害怕孩子将落后于其他埋头苦学的孩子……”合上书,黄科文说,恐慌作业少是世界性“教育病”,我们又是“应试大国”,家长担心作业少在情理之中。
作业量减少1小时,但教学教研功夫可能多花10小时。否则,光少做作业、不提高教学质量,怎么向家长交待?他说,润州区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镇江前茅,学生不仅主科强,而且音、体、美综合素质高。这些成绩,都不是靠作业“拼”出来的,即使作业公示前,全区孩子作业也是少而精。
作业少的底气,来自“片区合作、捆绑发展”的教育改革。润州将城乡16所小学打乱,强弱搭配,每4所小学设1个片区,由其中的名校任片长,4所初中也如此。然后,由片长学校组织名师和教学骨干自主研发《教学案》——将教师教案、学生学案和学生作业融为一体,片区师生人手一册,不再购买使用任何教辅材料。片区师资和教学资源一体化,名师骨干下到薄弱校结对帮扶,“一对一”指导备课上课。倪莉说,边远农村学校孩子,也上到城里名师一模一样的课,教学差距越来越小。
“作业少了,但老师付出更多——带着难点备课,重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业精挑细选,重在提高学习质量。”李欣深有感触地说。
南京师大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殷飞认为,当前,不少学校思维陈旧懒惰,大量粗放布置作业,让家长做“二班主任”,家长和孩子不堪重负。润州作业公示是“自我革命”,倒逼老师提高教学质量。下一步,要研究分层布置作业和个性化作业,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吃饱吃好”。他坦言,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要家长对作业减负一致喝彩,恐非易事。润州改革应往前走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