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无论是走在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还是在山高地狭的秦岭巴山深处,亦或是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无论走进高楼林立的大中城市还是步入山清水秀的小城镇,“陕西省保障性安居工程”都是最亮眼的修建。五年来,139.27万套保障房开工建设,构筑起了陕西保障房安居的幸福地图。累计完工入住39.1万套,96.58万群众的住房得到了有效改善。自今日起,本报连续刊发保障性住房建设系列报道,见证陕西人的“安居梦”走进实际。
6月,正是巴山飘雨的时候,陕西汉中墙体广告从西安动身车行4个多小时进入镇巴县境内。在陕西的疆土上,镇巴县地处陕西南部大巴山腹地,地理环境能够用“两山夹一槽”形容,据当地的邻居讲“偏街背巷”是镇巴过去的代名词。现在在群山沟壑中,一幢幢保障房拔地而起,镇巴公民住有所居、安身立命的梦想一步步变为实际。
近年来,陕西汉中镇巴县因地制宜,想方法、找路子,一一破解保障房建设中的难题,走出了自己的保障房安居路。
破解难题一:没地怎么办
站在泾洋河边,不难发现镇巴的房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长了“腿”?镇巴县住建局长王学忠苦笑着说:“这是我们的特色!山大沟深是镇巴县的根本县情,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没地方建。”镇巴县城依山而建,房子挤房子,几乎找不到能够建房的地方。同时,镇巴县属于全国贫困县,县城贫困人口多,保障房需求量大也是非常棘手的实际。
镇巴县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制定了2011年—2015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通过征地和开开荒地的形式破解保障房用地紧张的难题。在泾洋镇庞家坝征用23亩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规划并建设了民生小区。同时,为进一步落实今后几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镇巴县将荒田嘴90亩、李家坪150亩、鹿子坝50亩、水泥厂100亩用地纳入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
破解难题二:没钱怎么建
镇巴县地处偏远,道路交通不便,修建资源匮乏,“我们山区县,资料在外地,在210国道修建的时候是最困难的时期,我们的沙石要绕道100多公里运进来,沙子从西乡运来成本由30元涨到130元,钢筋从汉中运回来,3800元左右就成了4500元,路途遥远,山路又绕,这些无形中相对其他区县增加了建设成本。所以修建资料和建设成本的压力都非常大。”镇巴县住建局副局长景升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自2008年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以来,除积极争取中省津贴资金外,镇巴县全面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一律行政划拨,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全面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县财政将保障性住房资金需求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廉租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廉租住房保障。每年从本级经营性用地出让收益中以固定数额提留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同时,充分发扬廉租房租赁补贴和灾后城镇住房重建津贴结余资金效益,将租赁补贴专项资金结余部分和灾后城镇住房重建津贴结余统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并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选定信誉好、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通过各种渠道和多方努力,6年来共筹集各类资金2.3亿多元,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赢得了资金支持。
破解难题三:建好了怎么分
镇巴县制定了《镇巴县保障性住房实施方法》和《镇巴县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严把保障对象准入关,无论是廉租房还是经适房保障对象,始终严格落实社区初审、部门复审,县住房保障办公室审定的三级审核制度,严格依照“申请—审核—公示—轮候—配租”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引入公证及纪检监察等监视机构全程介入机制,全部通过抽签方式取得入住资格,确保审定保障对象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同时,全面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后期使用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退出、轮候机制的有序循环。
“我住上新房子(廉租房)很高兴,但是心里不踏实,因为我们两口子退休后拿社保工资,这样就不是低保户,到时会不会让我们搬出去?”下岗职工张华梅向县住建局的工作人员表达自己的担忧。县住建局的人员解释说,“现在政府实行柔性退出,也就是说您即使享受社保工资,不契合现行的保障条件也不会让您马上搬出去。下一步,我县要继续扩大保障面,将保障对象由低保户调整为低收入家庭,如果您契合条件能够一直住下去。如果您真的有一天条件好了,当然我们也很乐意帮助您搬到更好更大的房子去。”
破解难题四:分好了怎么管
镇巴县根据县情划定了城镇居民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收入尺度和住房困难尺度。全面展开了城镇居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及新就业职工住房状况调查工作,建立了保障对象台账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及住房信息管理系统,对享受租赁补贴及实物配租、实物配售的全部实行了电子化管理,配有专人负责档案的录入、维护及更新工作。
截至2012年底,镇巴县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65套,面积71966平方米,已完工各类保障性住房761套,实施棚户区改造255户,新建拆迁安置楼61800平方米,其中主体已完工46800平方米;累计发放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189.15万元,已有217户城市低收入无房户或住房不达标低收入群体,通过抽签方式分得廉租房并正式入住。
“我活了五十多年,让我有了安稳的遮风挡雨的地方,我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张华梅表示。确实,在镇巴像张华梅一样享受保障房的人会越来越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镇巴人受到保障房普惠的日子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