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墙体广告策划讯 首席科学家、首席架构师、首席预报员、首席知识官、首席前瞻性官、农艺师、暖通工程师、热处理工程师、园艺师、安全评价师……
在重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技艺登峰造极,他们的工作背后很少被人所熟悉,他们的工作又对重庆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中国梦·重庆首席”,让我们一起去揭秘他们背后故事的点点滴滴。
人物档案
姓名:熊伟
职务: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
职称:重庆市柑橘首席专家
贡献:他和他的团队让重庆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不断档”的新鲜柑橘,且还是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无公害柑橘
熊伟的工作与吃有关,他是重庆市柑橘首席专家,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重庆人一年吃得最多的水果,莫过于柑橘,它在重庆人“果盘子”里的主导地位一直不曾被撼动。
现在,糖分十足或酸甜相济的柑橘已普及。这些变化,都与熊伟的工作密不可分,只是我们很少知道……
“柑橘是重庆必然的选择”
说起柑橘,熊伟的话匣子几乎停不下来,看得出来他对它感情深厚。
“发展柑橘是重庆的必然选择。”熊伟说,重庆出柑橘,重庆人也爱吃柑橘,但重庆发展柑橘产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他说,重庆种植柑橘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万州的红橘是一个已经有数千年历史的柑橘品种,至今仍在发挥重要的经济效益。这种历经千年依然能发挥经济价值的水果品种,在全世界都没有几个。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持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库区沿岸必须大量种植树木保持水土。而三峡库区的经济并不发达,如果仅仅考虑环境效益,不考虑经济效益,单纯为了保持水土而种树,人民的生活就无法提高,库区也无法稳定。
既要植树保护生态环境,又要能帮助库区居民致富,能同时承担起这两项重任的,就是柑橘。
每个月都可以吃到新鲜柑橘
“我们重庆过去的柑橘种植,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过剩。”熊伟说,从世界范围来看,柑橘都是大宗水果,销路很广。但受气候、品种等条件影响,过去重庆的柑橘主要都是早、中熟品种,早、中熟柑橘占了总产量的95%以上。每年的12月前,这些柑橘基本上就要全部采摘完,上市的时间相对集中。
短时间大量上市的柑橘,一方面导致市场无法完全消化,吃不完、卖不完的问题突出,使得柑橘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12月的上市高峰一过,市场又出现了空档期,超过时间没有新鲜柑橘上市,市民想吃又买不到。
“这是重庆柑橘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抉择。”熊伟说,要让种柑橘有效益,要让市民四季都有鲜摘的柑橘吃,柑橘产业就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晚熟柑橘。
为此,熊伟和他的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共同合作,引进培育了晚熟脐橙、杂柑、夏橙等五大类十多个晚熟柑橘品种。
他们利用三峡库区冬季有水体保护,不会发生冻害的独特优势,对区域性良种柑橘进行优化,海选了超过20万个实验数据,找出了冬春柑橘叶片黄化的病根,用最低的成本,破解了这个世界性难题。
经过不断研究实践,最终确定了14个可以在重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晚熟柑橘品种。经过多年努力,重庆晚熟柑橘比例已经从“十一五”前的不到5%,达到了目前的超过1/3。
熊伟说,现在重庆最晚熟的柑橘品种可以到7月底才采摘上市,而最早熟的品种8月下旬就能采摘,重庆也成为了全球首个全年12个月都有新鲜柑橘上市的地区。
全国唯一的柑橘非疫区
柑橘上市时间的变化,是一个并不难发现的改变,但熊伟他们的工作,却远不止于此。有些工作或许更难被我们直接发现,带来的影响却更为深远。
“相比晚熟柑橘的推广,我们做的‘柑橘无病毒繁育体系研究’,可能意义更大。”熊伟说,晚熟柑橘只是对我市柑橘生产结构和品种的进一步改良,但这项研究却依托重庆丰富的柑橘科研资源,给整个柑橘产业的生产带来了一场革命。
熊伟说,对柑橘危害最大的病毒是从种苗传播,染病的果树会长期低产,一旦发病,往往只能成片的砍烧。通过建立无病毒繁育体系,就能从种苗生产开始阻断病毒传播。
“通过这个繁育体系的研究,我们完成了柑橘所有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无病毒容器育苗技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柑橘良种无病毒种源库……”熊伟说,这个科研项目的成功,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尤其是在种苗上,利用这个繁育体系繁育的种苗,农民完全不需要再使用化学农药。
同时,这项技术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市获得的唯一一个农业方面的科研国家奖。
“重庆净输出的农产品,最多的就是柑橘,这是有我们的质量作保证的。”熊伟说,除了在育种上告别了化学农药,重庆也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柑橘非疫区。
此外,他们正在各个标准化的柑橘园中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等生物防治技术,超过1万亩的柑橘园实现了化学农药的“零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