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墙体广告讯 2013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陡增,我国随之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大学生准备自主创业自立门户“造饭碗”。
然而,对于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要想创业成功绝非易事,项目、资金、经验都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记者试图通过对多位大学生创业经历的深入采访,给即将创业的大学生些许启示。
找饭碗不如自立门户“造饭碗”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创历史新高,本科生签约率却仅为35%,同比下降12%。玉溪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0053人,为历年之最,比去年多1000余人。同时,根据市人才市场提供的数据:今年1至5月玉溪市人才市场招聘会累计拟招聘3052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3%。上述种种数据显示:“史上最难就业季”正汹涌而来。
在大多数同学奔走无数招聘会、海投简历寻找就业岗位之时,玉溪师范学院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邓波正忙于给自己的书店装修,对于已经有两年创业经历的他而言,对“最难就业季”的感知主要来自其所办的公务员考试培训班,“去年招了68人,今年增加到126人,人数几乎翻了一番。”
2010年,邓波在做家教时,有学生家长支招:“既然现在研究生考试那么热,你为何不办个考研辅导班?”在深思熟虑并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后,他以1.8万元的价格加盟了一个远程教学考研辅导班。没钱做广告,他只能拿着传单往各个宿舍跑,在发放宣传单时他便承诺:“如果考不上,免收辅导费。”这一招很奏效,辅导班第一次招生就有100多人报名,因为是远程教学,不用支付教师工资,除了加盟费和场地租赁费,他净赚1.8万元。
在第一次创业就尝到甜头之后,邓波发现,随着公务员考试热的不断升温,公务员考试辅导班也极有市场。2011年他又投资2万元在师院办起了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在办班模式上,他选择邀请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几位名师到玉溪培训的方式进行。开班第一年,有68人报名,按每人1980元的培训费计,除去教师工资和场地租赁费,他还剩6万多元的净收益。第二年,随着该培训班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参加公务员考试培训的人数翻了一番,考研培训班的培训人数也增加到200多人,这一年,两个培训班他一共获得14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两个培训班都办得风生水起之时,邓波又以每年5万元的租金在师院龙马国际公寓租下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他准备把里间改造成能容纳40人左右的培训室,而外间则售卖各种考试类用书。为了节约成本,他还准备把房子隔成两层,并把上层改造成台球室,他预计光书店和培训室的装修还要花费五六万元,而这笔钱已经由做台球室的合伙人埋单。
尽管即将毕业离校,但是自主创业并已小有成就的邓波显得极为坦然,他几乎没参加过招聘会,他唯一参与过的岗位竞争是省公务员考试,并很幸运地成为班里进入面试的三人之一,但是因为所报岗位太偏远,他不打算去。而在他有诸多选择之时,他们化学系的84名同学中仅有两人找到了工作。
“投资少、风险小,生源相对稳定,自身因为有勤工俭学经验并担任过院学生会主席,所以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邓波的创业导师、师院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李涛如此评价邓波的成功。
记者了解到,在师院,邓波的成功并不是个案,2011年该校有40多人创业,2012年创业人数上升到58人,这些创业者中以做美术、艺术培训班的居多。据师院招生就业处老师宋树兵介绍,近年来,师院一直在引导大学生创业上下功夫,除了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外,各个学院还积极组织创业辅导讲座,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而在这些过程中,都有老师进行创业辅导。
创业有风险,选择是关键
成功都是相似的,失败的理由却各有不同。
“如今再回头看,其实我当初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尽管离在玉溪创业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时间,尽管已经找到了新工作,但是身在西安的李子坤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推演他的创业史。
2011年7月,刚走出校门的李子坤准备和另外三人合伙开一家集网络销售与实体经营于一体的土特产品经营店,因为有股东觉得小办公室太小了承载不了他们那么大的创业梦想,他们花3.8万元租了300多平方米的铺面,并设计了VI、注册了商标。选址、装修、进货、招工,整个流程花费了2个半月时间,9月15日,店铺正式对外营业,而此时,20万元的基本金已经只剩下7万元了。
三个合伙人都有正式工作,李子坤自然就成了公司的主要管理者,他要负责出货、进货,还要负责跑市场找客户,个中辛苦自不必说,刚开始实体店每天有2000~3000元的流水,有20%的毛利,网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是代销云冠冰糖橙,一天的营业额达到了2万元,有2000元的净收入,20天后,货源中断,销售额也随之下滑。
生意清淡,自然就会触发资金的周转问题,公司开业半年后,20万元的基本金已经所剩无几,可是还得支付6名员工每人1500~2500元不等的工资。2012年春节,为了节约成本,公司不得不解聘三名员工,而这时候,李子坤自己原本该领的1500元工资都已经不再发放了。
为了力挽狂澜,李子坤想了很多办法,从最初以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为主要客户群的定位到给超市供货,再到做无糖食品,最后到做小卷粉,销售思路的几度调整最后都未能挽回颓势。当剩下的三名员工的工资都发不起的时候是他最受煎熬的时候,他依然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办公室,但是到了之后却不知道该干什么,他最心痛的莫过于那些一直和他走到现在的弟兄。“我平常代售电话卡,还有点收入,但是我的弟兄们却是真的连饭都吃不起了。”说起这段经历,电话那头的李子坤依然难掩唏嘘。
2012年10月,花费了李子坤全部心血的店最终关门停业,4个股东的20万元资金血本无归,这当中就包括他的5万元。2013年1月5日,签约卓一食品有限公司的李子坤背井离乡到西安去跑业务,而这一去是为了忘记,更是为了重新开始。但以前创业的经历总会在不经意间蹿出来,而静下来慢慢回忆的他亦总能从中悟到很多。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一直觉得当初的失败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而是项目选择。他们4个股东中,没有一人对土特产品市场有所了解,再回首,他甚至找不到当初选择做这一行的理由。除了未选对项目外,他认为他们当时太过眼高手低,摊子铺得过大,“现在想来,多关注市场和业务肯定比租大办公室和设计VI、注册商标更为重要,没有市场的商品谈品牌毫无意义。”
除了自我解构之外,李子坤还习惯拿自己的这段创业经历与班上创业的其他同学比较。在他们班60个同学中,创业者占了10%,这些人中除了他,其他做电脑耗材销售、做餐饮、做超市、做洗脚城的都成功,在他的思维里,这些人的成功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所选择的项目深入了解,二是准入成本低。比如:做电脑耗材销售的同学在上学期间就从事这方面的兼职,跟供货商和客户都有了一定的联系,到创业时自然有人脉;做洗脚城的同学则是因为其妹之前有过在洗脚城上班的经历;开超市和做餐饮的准入成本相对较低,不易发生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他的事后推演及反思,现在的他正在从事一份与所学专业对口的销售工作,每月的固定收入在4000~5000元,如果有提成的话能达到6000~7000元。对于曾经的失败,他说有阴影也有收获。这一路走来,他最感谢的是家人的支持与包容,创业失败,家里准备建房用的5万元钱打了水漂,父亲没有对他多加指责,而是让他别有负担,从头再来。“5万元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多大一个数目啊!所以我今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多跑业务,争取给家里凑足这笔建房款。”说到此,电话那头的声音哽咽了。
虽然并未成功,但是李子坤觉得这次创业经历在给了他一巴掌的同时也让他变得更成熟,现在的他再创业之心依然不灭,只是他说如果再创业他一定不会那么盲目,一定会认真选择,谨慎投资。
资金是制约创业的重要瓶颈
尚未离校,西南科技大学音乐专业大四学生李滨兆就获得了父母赠予的毕业礼物,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投资近50万元的音乐工作室,对于从小就热爱音乐的他来说,不用受任何束缚地给学生教授各种乐器,同时还可以搞音乐创作,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就业方式。
父母几乎把一辈子的积蓄都砸进去了,这让李滨兆感觉压力很大,但是他曾做过调查:玉溪现在大大小小的琴行不下30家,这些琴行都能正常运营说明玉溪还是有市场的,他预计如果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