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省扶贫办和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办公室联合下发调研报告,大力推广恩施鹤峰县“三种模式”涉农资金整合经验。“三种模式”即区域性的连片治理模式、规模性的产业开发模式和整体性的村庄整治模式。
区域性的连片治理模式,就是在集中连片的区域范围内,整合资源,统筹资金,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恩施鹤峰县太平乡奇峰关、中坪等6个村有一畈万亩田地,过去因排涝不畅,汛期农田常常被淹,亩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有时甚至颗粒无收。2009年,该县将太平乡万亩农田列为连片治理试点,整合交通运输、水利、国土、林业、农业、发改、财政、扶贫、烟草等部门的1亿元资金进行综合治理。经过两年努力,完成规划建设任务,结束了当地农田年年被淹的历史。
规模性的产业开发模式,就是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整合资源,统筹资金,实行规模化开发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整体性的村庄整治模式,即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元,统筹资金,整合资源,对居民房屋、村组道路、“一建三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进行整体性的修建与整治。恩施鹤峰县燕子乡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先后整合住建、交通运输、农业、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9000万元,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自愿参与”的原则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房屋户型、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验收标准”的要求,进行村庄综合整治。3年来,全乡共整治14个村,涉及3700户。
10月12日,恩施咸丰县坪坝营景区五星级宾馆施工现场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加紧浇筑混凝土。这是该县加快旅游景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恩施咸丰县加快建设坪坝营、唐崖河两大核心景区。唐崖河风景区投资5000万元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目前正积极创建申报4A级景区;坪坝营景区完成货币工程量1.8亿元,建成了四洞峡区域景观、鄂西南首条森林观光索道、万亩杜鹃林等精品景点及游客集散中心区等配套设施。同时,该县累计投入近8000万元,实施了景区道路、生态环境、生态小区、特色线路等配套项目建设和附属景点开发,改造特色民居近2000户,农家乐、宾馆、餐饮店等应运而生,旅游产业链初步形成。截至10月上旬,这两个核心景区今年已接待游客1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旅游业的兴起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近3年来,恩施鹤峰县累计投入政策性财政资金4347万元,县财政筹集1000万元用于新增创业项目贷款贴息,协调金融单位落实贴息贷款3.2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建设,着力打造茶叶、蔬菜、林果、畜牧等绿色产业集群。如今,全县特色产业基地“万亩乡镇”达到9个、“千亩村”达到180个,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达到90多万亩,特色产业每年为农民人均提供现金收入超过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