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综合整治开工八个月以来,共开工建设渭河干流堤防加宽新建工程29处,已开工建设不少于20米宽的渭河大堤177.96公里,填筑到设计高程的堤防长度115.9公里,填筑土方2700.47万立方米、石方93.41万立方米,完成投资20.57亿元,达到今年目标任务的71.5%。
这些加宽新建大堤顶宽不小于20米,一些城区段达到了30米、49米,边坡不陡于1:3。加宽新建堤防标准高、抗压防渗能力强、不易发生坍塌,在汛期经受住了30年来最大洪水的考验,实现了大水无大灾。
另一方面,通过加快渭河滩区清障的步伐,保证河道通畅。今年以来,渭河河滩清障整理274.63平方公里,清障碍洪土石方1022.15万立方米,取缔违规采砂点123处,拆除违章建筑204处,阻水片林14.29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8.36亿元。滩区清障整理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洪水快速下泄,减轻了堤防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沿渭百姓已经切切实实享受到渭河整治带来的实惠。往年常出现灾情的华县、华阴段,顺利安全度过了这次最大洪水,有效避免了灾害的发生。
渭南城区段的树园控导工程,7月开工,8月中旬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全长1公里,主要作用是抵御渭河在这一段90度急转弯后带来的巨大冲击。9月份面对30年以来的大洪水,这个多年的防汛“死角”安然无恙,确保了一方安澜。
10月18日,陕西省科技厅和延长石油集团签订了一个意义非同寻常的战略合作协议。省科技厅以4000万元的财政科技投入,吸引延长石油集团投入20亿元,共同开展“提高延长油田主力油层开发效果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和“煤油共炼示范项目”。这种政企合作的“延长模式”不仅是我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实现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的一次创新,也是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破解“陕西现象”的一次有益尝试。
陕西是科技大省,具有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但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科技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被人们称为“陕西现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科技资源相互分散、分隔、分离,尤其企业未能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省科技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延长石油集团等我省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发展中的战略技术需求和关键技术,以财政科技投入作为引导资金,由双方或多方共同进行技术攻关,从而可以使企业科技项目上升为陕西省的重大科技项目,得到更多关注与支持,而且可以集成国内外人才、技术等资源,共同解决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这种模式首先与延长石油集团合作而创生,所以被称之为“延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