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座谈会上,这群学生聚首一堂,结合拍摄经历提出对粤剧的看法。在多元化的娱乐时代,传统粤剧文化该如何保留和推广,成为这群“90后”关注的主题。对于目前有戏班为创新,把时代歌曲改用粤剧腔调唱,在场的大部分学生都不支持。
担忧粤剧观众老多嫩少
来自潮汕的广东商学院学生毛尔佳从小喜欢潮剧,随口还能哼上几句。至于粤剧,她是到广州念书以后才接触的。回忆起一次慕名到中山纪念堂看粤剧晚会,毛尔佳感触良多,“我应该是剧院里最年轻的观众,周围都是阿叔阿婶”。
同学们在走访民间粤剧生存状况时发现,粤剧观众的年龄断层非常厉害。目前粤剧爱好者多是中老年人,在老城区也有个别小朋友拜师学艺,然而中间大部分年轻人都对粤剧找不着兴奋点。
梁诗韵虽然生长在有“曲艺之乡”美誉的荔湾,但她坦言,小时候从没接触过粤剧,直至进入广州大学念书,才在曲艺社团体会到什么是“唱大戏”。“要让年轻人爱上粤剧,首先要让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粤剧,老一辈听着粤剧长大,但我们是听流行曲长大的。”
反对用粤剧风格唱流行曲
近年来,为传承粤剧文化,民间下了很多功夫,也想出不少创新的法子。曾小珊讲述她拜访的荔湾区华林街文化站粤剧班子的经历:戏班成员将时代歌曲改编成粤曲希望更接近生活,例如用粤曲风格来唱《歌唱祖国》。
但这种做法马上遭到在座学子们的反对。广东金融学院学生林浩说,粤曲来自粤剧的选段,有特定的故事背景,而曲目根据流传多年的曲牌编写,连起锣的方式都是固定的,硬要在粤曲中融入现代的内容会破坏它的味道。
在佛山学生们看来,粤剧需要广告推广和保留,但当下娱乐文化多元,人们有权选择爱好的音乐,粤剧应该凭借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年轻人。同学们在拍摄中发现,爱好是支撑私伙局成员和年轻粤剧学徒坚持下去的最大力量。“只要有爱好粤剧的人,粤剧就永远不会失传”。
■专家回应
创新,有时新不过传统
发言人:程美宝,香港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牛津大学博士
2009年国庆前夕,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不久,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室宣告成立,并启动了“粤剧口述历史访谈”计划,至今已访问了数十位粤剧粤曲界前辈,整理录音文字达百万,录像超过120小时。
工作室主持人说,此次粤剧DV大赛吸引了如此多的高校学子参与,让她深感欣慰。“我相信,亲身去访谈去寻找粤剧传奇,比起安坐家中看粤剧历史书,收获要大得多”。
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如何创新传统、焕发青春是近年颇受关注的话题。程美宝认为,粤剧发展至今,也一直在突破局限,“但创新必须在明白传统的前提下,否则创新反而可能新不过传统,甚至比传统更落后”。
她曾采访过著名粤剧编剧秦中英,“很多人以为他是保守的,其实他正在想如何改变锣鼓点来吸引80后、90后。八旬高龄的秦中英是熟读粤剧经典的人,所以当他说要创新的时候就让人信服,而且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