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的阿蓬江镇麒麟村以前非常的贫穷,随着青年人都到城市里去打工,这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也非常的多。
麒麟村海拔1400多米,所在的山被称为麒麟盖。“盖”,在当地是高山、偏远的意思。记者从黔江城坐车到阿蓬江镇后,得知到麒麟村的山路在维修,只得倒回濯水镇后,绕道从水市乡上山。
“麒麟盖有个美丽的传说。”随行的阿蓬江镇党委宣传委员说,据传在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得知武陵山区腹地有一座高山,贫瘠而荒凉,山民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生活,于是,派遣一只神力无边的麒麟下凡,来拯救山民出苦海。但麒麟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让山民过上好日子。麒麟觉得无颜再返回天庭,便化作一座小山堡守着这座高山,这座高山就是麒麟盖,盖山的村子因而得名麒麟村。
重庆黔江墙体广告公司了解到,“麒麟村多年都是贫穷的代名词,说到贫穷,人们就会想到麒麟盖,说到麒麟盖,人们就会与麒麟盖联系起来。”受高寒偏远,交通不便的影响,村民们历来靠耕种土豆、玉米维持生活,而且还要靠政府发放的救济粮度难关。“尽管麒麟人世世代代都在为脱贫致富奋斗,但一直没有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山里的歌师傅唱的:‘山高坡陡岩旮旯,红苕洋芋包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右客生娃娃’山歌,就道出了麒麟村那个时期的生活写照。”
“上世纪90年代,在黔江区发展烤烟生产时,麒麟村就将烤烟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来发展。”村党支部书记说,最初栽烟时,村民们没技术,一家一户只敢栽植两三亩。加上烟地不通路,运肥料、采烟叶都是肩挑背磨,翻耕土地也是用牛犁的原始耕作方式,烤房是土屋,烤烟的产量和质量都上不去。
“为了让烤烟成为麒麟村民脱贫致富的‘黄金叶’,烟草公司的烟技人员驻到村里来,在田间地头给村民传授栽培技术,手把手的交,作示范,最终村民都成为了烤烟栽培的高手,村民的收入也逐年得到提高,戴在麒麟村几代人头上的那顶贫穷帽子被重重摘下,抛到了九霄云外。”
来到村头,一片盖着钢架棚的房子扑入眼帘。那些房子整齐地坐落在一座山下,就像大型工厂的厂房。“这是
烤烟集中烘烤工场,也是重庆市最大的烤烟集中烘烤工场,重庆黔江墙体广告公司了解到大多村民的烟叶都是在这里集中烘烤。”阮文举说,2009年,黔江区被国家烟草局确定为31个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单位,同时将麒麟村作为重庆市“烤烟第一村”来建设,使麒麟村走上了规模化种植烤烟的道路。
这些年以来重庆黔江的发展有目共睹。农民们有了种植烟草的技术使自己生活小康了,这里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