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墙体广告 為了照顾身体残疾的父亲、智力残疾的母亲和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弟弟,被人称為“向日葵女孩”的何平——这位在校大学生,带著一家人一起上学。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她做过家教,发过传单,送过报纸……最多时在一个暑假做了七份兼职工作。而且,她的孝老爱亲,并非始於大学。父亲因车祸,早年便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的智障,是脑膜炎留下的后遗症﹔弟弟的先天性心臟病是从娘胎裡带来的,那年何平才12岁。
听著中央电视台的相关介绍,看了报纸的有关报道,除了非常感动,我也有所思考。
何平确实相当感人。早在读小学时,何平每天放学后就去花炮厂打工,回家后干家务、做功课,常忙至深夜,就这样读完了小学,读完了中学。然而,我想,我们这个社会,本来是不该让这样一位女孩,用她稚嫩的肩膀扛著这个摇摇欲坠的家,而且年復一年,艰难地走过了这段漫长的岁月。她本来也该有金色的童年,温馨的梦乡。
何平确实相当感人。就在数月之间,父亲突然脑出血中风,手术费需要数万元。弟弟先天性心臟病突发,智障的妈妈又从医院出走。有报道
说:当时在读高三的何平几近崩溃。她四处奔波筹钱,寻求各方帮助,父亲和弟弟方才得救,这位本来十拿九稳可以上北大清华的尖子生,最终考上了湖南科技大学。然而,我想,我们这个社会,本来是不该让一位正处在花季的少女,尽力於四处奔波筹钱的,其中包括募捐乞讨﹔本来是不该让一位面临高考的学生,专注於各方寻求帮助的,这是人生的关键时刻。
我并不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有多麼不堪。恰恰相反,没有我们这个社会,何平未必能够挺得过来。包括政府、乡邻、医院、学校以及慈善机构,对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的支撑,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何平的相当感人又使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离《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这样的特困家庭,本来应该早就进入政府、残联、福利与慈善机构的视野并获得援助,无须一位女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处在去寻求、去奔波、去争取的状态之中。对於何平这样的特困学生予以特别的支持,难道不比以重金奖励考上北大清华的学子更為有益?
我也由此而想到其他英模。举例说,假如我们的有关部门与有关人员都能忠於职守,尽心尽职,防患於未然,我们或许就会减少许多相当感人的见义勇為与舍己救人——许多悲壮的场面与壮烈的牺牲,本来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