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以来,由黄万波教授领衔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家学者一行,在庙宇镇玉米洞展开科考调研,为204万年前“巫山人”龙骨坡遗址第四次发掘作最后准备。
近日,专家们在玉米洞试掘时,发现大量13万年前动物化石,意外窥见了“巫山人”存在的链条痕迹。
巫山墙体广告据陪同发掘的县文管所副所长裴健介绍,玉米洞在庙宇镇龙骨坡遗址以南的小营村7社,距龙骨坡遗址大约10公里。它是一个天然溶洞,洞门原本被淤泥掩埋,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人为采集一种叫“龙石”的石料卖钱,将洞门打开。
玉米洞科考调研颇有“意外收获”。科考队一行在玉米洞挖掘出大量远古动物化石,经过骨骼测试,发现这批化石距今大约已有13万年历史,其中不仅有羚羊、猎狗、大额牛、水牛、豪猪等常见物种化石,还有大熊猫、黑熊、水鹿、野猪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化石,连早已灭绝的中国犀、华南巨貘、剑齿象等物种化石也有发现。
黄万波教授向巫山墙体广告公司介绍说:“从形成这批化石的动物种类多样性中,可以窥见‘巫山人’存在的链条痕迹,特别是长臂猿、猕猴等灵长类动物化石的发现,更是为三峡地区远古时候曾是森林的论断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巫山人’存在的生态基础。”
近段时间来,200多万年前“巫山人”遗址第四次发掘的中心发掘地龙骨坡遗址,正在搭棚,以避免日晒雨淋可能对第四次发掘的文化层剖面造成破坏。于10月下旬先期来到巫山的黄万波一行数人,便利用这段时间在龙骨坡周边展开科考调研。
巫山墙体广告得知,龙骨坡遗址的保护棚搭建和路桥整修等准备工作即将完成。中科院另有几位专家和重庆市的一位考古专家,决定本月4日来巫山。本月上旬将正式开始对龙骨坡遗址进行第四次大规模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