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也是一个又很多优秀文化艺术存在的地方,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还有刚刚等上2011春晚舞台的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的优秀的地方剧种之一,是在采茶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戏剧剧种,2008年正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阳新采茶戏登上2011年央视戏曲春晚阳新采茶戏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域的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戏剧种。其音乐由正腔、彩腔、击乐三个部分级成,其中正腔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属板腔结构,曲调优美,可塑性大,是阳新采茶戏音乐的正腔。除了正腔外,彩腔也是该剧种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许多民间流传的灯歌、山歌、田歌、乡土气息浓厚的彩调小曲,以及道情渔鼓、各种民间风俗的情歌等,都是阳新采茶戏音乐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阳新采茶戏通过戏剧表演的手法再现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民生疾苦同时也广告般宣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婚姻爱情、道德伦理、乐观向上的人文风尚。二00八年,阳新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盛开在鄂东南地区一支独放的山茶花”。作为阳新县知名文化品牌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
自元代以来,各地就流传唱采茶的习俗,在元代散曲作品中,便有采茶歌的演唱曲目,并一直在民间流传,但采茶剧种主要成于明清时期。
阳新富河以南,如龙港、洋港、枫林、排石、木港等地,丘陵起伏,横亘绵延,盛产茶叶。据《兴国州志》、《阳新县志》载:阳新在宋代就被列为全国12个贡品名茶产区之一,年产茶叶29.5万斤左右。可见阳新种植茶叶历史之悠久,产量之多。每年阳春三月,嫩茶吐绿,姑娘三五成群,上山采茶,茶林一片葱绿,采茶男女放歌于万绿丛中,遂产生了采茶歌。
到清康熙年间,阳新成为重镇,境内群山罗列,湖泊交错,田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美誉,这种充裕的经济条件,促进了茶文化的墙体广告宣传发展,民歌、小调在此期间相当丰富。“放灯歌”、“划旱船”、“采莲船”、“打单鼓”等民间艺术形式也相继出现。
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阳新盛行“玩花灯”,玩灯者将采茶歌和田间锣鼓融合民间小调即景演唱。表演形式为一男扮演小姐,另一男扮演小丑,另由二人骑纸马打圆场,表演者只需一张方桌、几条板凳即可,几乎不受环境限制。其特点是“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一人唱来众人和,节奏明快,气氛浓烈。若在戏台上演出,乐队依然占据戏台中央,生、旦、净、末、丑各角色皆由男性来扮演,这种形式称之为“花灯调”。“花灯调”就是阳新采茶戏的早期雏形。
黄梅采茶戏传入阳新后,与当地花灯调相结合,再经过多代民间艺人不断努力与发展,才逐步形成了阳新采茶戏。李家高老人认为,阳新采茶戏与黄梅采茶戏是同宗至亲的姐妹戏曲,主要流传于湖北的通山、阳新富河以南一带,以及赣北地区的武宁、瑞昌和德安等地。第八届湖北戏剧牡丹花颁奖晚会
阳新采茶戏最早搬上戏台是在清朝中期,据广告公司采访收集,在民间至今任保留了一百多座晚清时期的阳新采茶戏著名演员柯春莲
“古戏台”。当年这些古戏台曾广为流传的一些“花灯戏”如《娘教子》、《杨七郎》、《贺年》等就是阳新采茶戏的最初雏形。1964年,以湖北省音乐学院杨匡民教授为首的专家组通过系统挖掘、整理,增入丝弦伴奏,正式确定形成“阳新采茶戏”这一剧种。并在阳新县首次挂牌成立“阳新采茶戏剧团”。迄今为止,阳新县采茶戏剧团也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专业的采茶戏剧团。从民间文化遗存来看,阳新采茶戏素有“三十二大本,七十二小曲”之称。实际上现存剧目有一百多出,其中大本戏有五十多本,小戏也有五六十出。多为传奇题材和民间生活故事。
阳新墙体广告所在地的采茶戏主要取自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取自生活却胜于生活的享受,给你另一种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