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生态优美,区位独特,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开通以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不断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今年元至10月,全市接待游客3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 、47%,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确立“旅游强市”战略,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2006年,市委第五届三次全会提出了“旅游强市”战略。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将旅游业作为全市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实行鼓励、重奖、让利、扶持政策,在许可、土地、税费、供水供气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2010年,市委六届八次全会专题研究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加快培养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宜居全国知名旅游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以大策划、大投入、大项目、大联动、大营销推进旅游广告宣传业大发展,加强统筹,创新机制,壮大主体,做强品牌,强力推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支持旅行社加快发展、支持旅游商品开发及奖励景区创A、饭店创星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市人大制定了《利川市旅游景区(点)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管理的通知》,全市旅游开发和管理逐步进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创新领导机制,构建旅游工作大格局
为了加快推进旅游业墙体广告宣传发展,成立了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负责研究、组织、协调、决策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事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旅游工作专班,一名市委副书记、一名市委常委、一名人大副主任、一名副市长、两名政协副主席共同抓旅游工作。建立了重点单位、旅游重点项目和旅游宣传营销市级领导联系制度。每年主持召开一次书记、市长旅游专题办公会,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半年听取一次旅游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把旅游工作纳入了全市各级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督查,严格奖惩,确保工作落实。成立了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确保了假日旅游安全有序。成立了市旅游发展促进会,由一名人大副主任任会长,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加支持旅游事业。全市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市场运作”的“大旅游”工作新格局。
加大产业投入,实现城市旅游功能大改善
2008年市委政府作出决定,市财政每年按照上年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推介和对旅游企业扶持奖励。同时,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积极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努力增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加快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步伐,建成火车站、文化传媒中心、“腾龙洞”大牌楼等标志性建筑,设置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及旅游地图、旅游公共信息标识牌,启动了利川旅游港建设,城市旅游功能日趋完善。建成了旅游公路117.7公里,重点景区旅游公路安保设施逐渐完善,旅游交通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全力招商引资,加快精品景区大开发
市委政府把旅游招商作为招商工作重中之重,几年来重点实施了腾龙洞、龙船水乡、佛宝山漂流、苏马荡等景区开发。腾龙洞景区投资1.2亿元,打造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洞穴激光秀和《夷水丽川》原生态歌舞情景剧,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今年入选湖北省旅游“十大名片”。龙船水乡景区投资5000万元,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佛宝山风情漂流景区投资3600万元,正在努力争创国家4A级景区。苏马荡景区引资22亿元建设风情度假小镇,已初具雏型。与重庆兴茂集团签订了投资30亿元的佛宝山旅游总体开发意向协议,与宗源广告公司签订了投资5亿元的大水井、甘溪山旅游开发意向协议。
强力宣传营销,助推旅游形象大提升
近年来,旅游广告公司为了提升利川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市委政府先后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龙船调艺术节、国际旅游小姐大赛中国中部赛区暨网络赛区比赛、采茶节等大规模、高水平的节赛活动,总投资3000万元的三十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大水井》已经投拍。在重庆、武汉等重要客源市场进行了富有实效的旅游推介活动,在城市周边、交通干道、机场设置了大型旅游广告牌,在火车、公交车、航班上发布形象广告,利用旅游卫视等媒体开展了利川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建立了与奉节、万州、石柱等地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旅游形象宣传和市场开拓,利川旅游的广告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评为“中国西部名城”、“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并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