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墙体广告:系列报道
“3·15”花费者权益维护日即将来临,昨天,成都商报记者得悉,日前,最高法院发布有关司法解说和指导性事例,对备受社会重视和争辩、司法实践中判法纷歧的“知假买假”者终究是不是花费者、是不是适用消法提出更高的索赔给予清晰:“知假买假”者仍是花费者,相同有权取得加倍补偿。对买到假食物的,依法可以取得10倍补偿。
在发布的指导性事例中,南京市民孙银山在欧尚超市江宁店采购了15包腊肠,其间价值558.6元的14包腊肠已过保质期。孙银山结账后即到服务台索赔,后因洽谈未果诉至法院,需求欧尚超市付出14包腊肠价格10倍的补偿金5586元。江宁区法院判定撑持了孙的10倍索赔恳求。
最高法解说
知假买假客观上有利净化商场
最高法院在承受采访时表明,法令规则的花费者界说并未将知假买假者扫除在花费者之外。之所以将知假买假者列入法令的维护规模,主要是思考知假买假者尽管片面上是为了牟利,但客观上确有净化商场的效果,其关于冲击无良商家、按捺制假售假有着活跃的社会含义。并且,从食物药品花费的特色来看,通常标的额都比较小,花费者囿于诉讼本钱的思考,很少会诉讼。而制假售假者正是使用花费者这一心思,大行其道,这正是假冒伪劣难以遏止的重要原因。关于食物、药品安全范畴存在的疑问,只是依托监管部分的本身力气是不行的,需求充分发挥花费者的效果,需求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效果。
同类案子的判定
此前各地法院确定有纷歧样
昨天,成都商报记者采访四川多家底层法院知道到,当前,“知假买假”的案子很少,并且大多以调停结案;单个法院近几年来都未遇到相似事例。青羊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在判定该类案子时,曾撑持“知假买假”者取得加倍补偿。
成都商报记者知道到,在全国规模内,各地法院对此疑问也知道纷歧。2011年,北京市民张明在饭馆吃饭时,发现喝的是假茅台,他当即又买了17瓶;随后起诉至海淀法院,需求双倍补偿。法院判定以为,原告明知假酒,还以“打假”为意图采购17瓶酒,不属于消法规则的“为日子需求采购”,张明不属于“花费者”,仅判令饭馆交还18瓶茅台酒的钱。
律师的提示
“买假”后应保存好有关凭据
最高法民一庭庭长张勇健日前对媒体表明,所谓工作打假人,乃至构成的一些公司、集团,当前司法解说还没有作出清晰规则。对此,武汉“工作打假人”黄志宏昨天在承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明,自个对将来的维权之路仍然很达观。
花费者买到假货后该怎么维权?对此,四川华敏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小虎说,采购假货后,花费者应尽量第一时间拨打“12315” 花费者投诉告发专线电话,由工商等部分介入处置;别的,一定要保存好发票、收据等购物凭据,产品的外包装也应当保存一段时间,由于许多产品的条码标识等是喷注在外包装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