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墙体广告 “咱们这儿发现的石砌窟窿,据说是老早时分的,不知道有没有价值哦?”昨日,本报热线接到读者爆料。
读者说的这些窟窿,在杭州余杭窑头山一带。海拔1095米的窑头山,坐落余杭、临安、安吉三地接壤,是杭城的榜首顶峰。
在山北麓有个1000多人的小村庄,名为太公堂村,地属鸬鸟镇。2012年5月,村里要编村志,编纂人员奔走风尘,开端为期两年的村志考编作业。今年春节前,编纂人员在窑头山海拔800米处大麓寺一带调查,在一处叫“梅家坑”的清末古村落遗址邻近有了意外发现。
十多个石砌窟窿
散布在800米高山竹海
梅家坑竹林中有几处断壁残垣,是规整的石块砌出来的。当地人称,太平天国时这儿曾有古村落,估量是些避祸上山的人,如今那里早已无人居住。
从古村落遗址往上走,村志编纂人员初次发现了10多个石砌的窟窿,这些洞的散布对比会集,其中有5个是呈一字型摆放的。窟窿约1米多高、2米多深,悉数坐西朝东,左、右、后三面是用大石块堆砌的石壁,石洞顶部还用大块头的重石覆盖着。往洞里看看,里边空空如也,没有任何发现。
“大禹治水的时代,余杭一带老发大水,咱们就会躲到山里的石洞来。”村里的一位白叟说,这些洞在窑头山上,不光梅家坑有,他在观音堂木坞、郎塘坞等处也发现过。小时分猎奇,他和小伙伴上山玩,有的洞里还有陶瓷碗碟之类的东西,如同有人在洞里生活过的姿态。
奥秘窟窿终究啥来头?余杭文广新局文保科作业人员得到告诉后,赶到现场勘查。“咱们初步判别,这些石砌窟窿应该是古代人的家族墓,因邻近有明清古建遗址,估测是同时代的。古墓时代久远,一般发现时已遭盗墓,里边根本都空空的。”
专家判别:
此墓为商周时期典型石室土墩墓
余杭是良渚文明的发祥地。那么,这些奥秘的窟窿终究是墓穴,仍是乡民口中的避难所?它们跟良渚文明有联系吗?记者联系到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两位研究员做了进一步的剖析和回答。
王宁远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他看了记者供给的窟窿相片后说:“这些应该是墓葬群,但和良渚时期修建风格不一样,不会是同时期的。不过依据外观,我判别它们晚于良渚,可能是夏商周时期修建。”
随后,记者又联系到省考古所商周段研究员田正标,并向他供给了窟窿和邻近古村落遗址的相片。看过材料,田正标立刻回复了记者:“能够必定的是,石砌窟窿和古村落绝不是同一年所建。古村落遗址上的断壁,所用石料规整均匀,是十分晚的时代所建。这种石室土墩墓葬群则时代久远,并且它是商周时期吴越一带特有的修建。江浙一带向来水患颇多,其时的人就喜爱把墓地选在高海拔的山顶,石室土墩墓是十分盛行的墓地修建风格。”
考古专家以为,尽管窟窿内早已空无一物,但商周古墓群的发现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窑头山坐落余杭山沟沟景区内,古窟窿之谜也增添了当地宝贵旅游资源,有关部分将会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