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在大山表面,对大山深处的了解。德兴矿藏丰富,铜矿一年生产十几万吨铜、五吨金、二十吨白银、三十万吨硫,仅铜的产值就几十亿元。德兴“深处”这么富有,是德兴人的骄傲。据墙体广告了解,今年德兴市财政收入要过十亿元。这一点,在银城和泗洲等镇已经感觉到了。
意识里闪出“深处”一词,是在德兴市的山里。德兴大茅山实在太深太绿。8月中旬,我们乘车穿行在大茅山区,山峦起伏,郁郁葱葱,满眼都是绿。经李宅乡,穿龙头山乡,过花桥镇,都没有走出大山怀抱。
体会德兴“深处”,首先是德兴的山之深,林之深,绿之深。过去只听说德兴林业发展得好,但当行走在德兴山里时,才切身感到原始森林的博大和深邃。从绕二镇往里走,车子开上了一条建成不久的环山公路。我们以为已进入大茅山深处。其实这只是开始,车子绕上九九八十一道弯后,豁然开朗,几幢欧式建筑跃入眼帘。原来这里就是方志敏等革命烈士浴血奋战的梧风洞。
再次感悟德兴“深处”,是看到刚建成不久的聚远楼。从上饶市方向进入德兴市区,眼睛一亮:市区一河两岸变化很大,新楼林立,风景靓丽。聚远楼就立在新区后面的山尖上。眼光越过聚远楼的楼顶,我们感悟了德兴人对历史与文化“深处”的态度:焦虑中有骄傲。挂在德兴多数人嘴上的话是:“德兴是移民城市。”市民来自四面八方,几乎没有自成系统的方言,文人墨客的遗迹也不多。其实德兴并不是没有文化积淀,也不是没有故事和传说。我们在读苏轼《石钟山记》时,知道他儿子苏迈曾到德兴任职,聚远楼留下了苏轼的足迹。除了古文化,铜文化和红色文化也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聚远楼的重建,正是德兴文化积累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同时告诉人们,已经富裕起来的德兴,正运用历史和文化来提升城市的品位。
德兴的“深”还表现在工业文明上。据江西墙体广告了解得知,德兴的富庶主要靠德兴铜矿,但在新岗山、泗洲、银城等镇看了几个工业区,看到了德兴工业的后劲。市里已把这4个工业区归于大茅山开发区管辖。其实,这是德兴市对“强项”的延伸:这“强项”是拥有德兴铜矿,拥有深厚的工业文明。三四十年前,德兴接纳了很多“三线工厂”,虽然后来这些工厂都离开了德兴,但是打下了工业基础。大茅山开发区负责人说,他们对发展德兴工业胸有成竹,因为有许多有利因素,其中一条就是几十年来创造并留下的工业文明。
当年多少国家级企业迁出德兴,大茅山一时人去楼空,但几十年过去,人们发现,当年的“走”,是为了今天的“留”,留下了工业的文明,留下了青山绿水。而今,“聚远”是德兴发展之“源”,也是德兴发展之“德”,如果全市干部群众的眼光都能“聚远”,德兴的日子不就能越来越好么。我们一同关注着德兴的发展,对德兴未来充满了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