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墙体广告 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29日电 (冯开春)“在五老峰下,拔空腾起,其势如飞。”《太和山志》中记载的升真岩——武当山三十六岩第31岩,又称为“乾元洞”、“鹊鹊岩”。
3月30日,有幸邀得琼台中观的武当山白衣派第十五代门人刘智杰道长做导游,从琼台驱车到大湾村二组五老峰(现称照面峰)下,一行五人从公路旁边白云涧开始了探寻升真岩的旅程。
白云涧,乱石屹立,杂草丛生,底子没路。武当山亿万年地壳运动构成了高耸入云的五老峰,峰间白云涧被滑落的山石填埋多半。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天然便成了路。”鲁迅的话耳边响起。简直无人走过,天然没路,为了那峰顶的目标和心中的向往,咱们就先踏点脚印,哪怕留一点点路的影子也好。
仁者乐山山如画,山涧细流在山沟中时隐时现,林中飞雀在树梢上鸣唱踊跃,拾一段枯树枝权当拐杖,闻一下野花嫩芽算是奖赏。
60度的山坡,四肢并用,各副其实的“爬”。 不时脚下蹭脱的石头,飞滚而下,让后边的人惊出一身盗汗。
元朝刘道明编撰的《武当福地总真集》记载:“始老峰、真老峰、皇老峰、玄老峰、元老峰,五峰在大顶东南,一名五老峰。五峰列居,仿佛笔架。昔玄帝上升,五老奉诏,启途驻辇于此,地神踊现。”
五老峰因和天柱峰正对,所以后人又称照面峰。下有升真岩,峰间山沟构成白云涧,其水环崖飞湍,由九渡涧而出。
“前年踏雪匡庐过,本年暮春游太和;五峰白叟如旧识,不似当时青丝多。”这是明朝郧阳抚治第76任巡抚、文坛“后七子”领袖、史学家王世贞在旅游武当山水时留下的诗作《五老峰》。
一个多小时的匍匐,总算挨近山顶,总算无路可爬,溶洞就在头上约30米高处,周围却是90度的山崖,正望崖兴叹。随后上来的刘道长笑然一指,左面山崖杂草处变成“山穷水尽”之地。模糊可辩有路的痕迹,走过三五步转过一处山崖,直通山顶的石台阶霍然眼前,变成最佳的指引。
“天井,天井。”最前面传来游尘的声响,让咱们心如猴挠,突增力气,互相拉拽着爬到止境。眼前的小路延伸入两峰间构成的一个窄窄的岩缝,钻入岩缝两三步,抬头一个近4米高,只容一人进出的“天井”成专一通道。好在有心人留下一根粗树杆竖撑在天井处,便利攀爬,一手抓岩壁,一手扶树杆,背靠紧岩壁,双脚交替在岩壁的凸起处和树杆的枝杈上着力,便上到渠道。稍歇,再贴身右侧岩壁,脚蹬岩壁上凿出的“石踏脚”,攀爬而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苏轼的感受,同行者朱江、游尘、武当白叟此刻共有。
升真岩,海拔1106米,座东朝西,分主岩和次岩,经次岩右爬坡五六米上到主岩。主岩南北长25米,东西宽9米,由两层构成,第一层内遗存崩塌古井1个、碑文1通、木梯1座、房子土坯墙体2面等,皆因雷电震击,风雨侵蚀,年久失修等许多要素所造成的。一层溶洞向右走到止境,还有两个小溶洞紧临主溶洞,中有一石孔,成了两个相临溶洞的通道。
碑文为民国八年(1919年)二月所立,记载湖北均州众人捐款重修水井一事。碑上刻有“万古千秋”、“乾元洞”、“修水井”、 “中华民国八年湖北均州下观”等大字和罗、刘、胡等姓30多人捐款金额的小字,古井的遗址现成了土坑,散倒在旁的七八块石板应该是古井围栏。
乾元,出自《易经》,"大哉乾元,至哉乾元"。乾是天,元是始,乾元既是天道之始。从碑文文字可知,升真岩又称为乾元洞,可见这岩在道教圣地武当山三十六岩中位置非同一般。
不仅是道人敬畏“乾元”,古代皇帝同样中意“乾元”,选做自个的年号。乾元(758年二月—760年闰四月)曾为唐肃宗李亨的年号;乾元(130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1303年八月五日)也变成日本后二条天皇的年号之一。
乾元洞,何时以此名之?已难以考证。还因其在白云涧上,又称“白云洞”,因地势险峻,常人难至,变成道人隐修的上佳之地。明朝建为规范香火道场,并划有田产。清朝以来,庙观渐渐残缺不复补葺,仅存古刹只可供三五道人栖息。所幸方圆大众信奉者众,庙里香火供道人日子不成问题。
据道大家说,武当龙门派第24代传人、坤道李二姑(名李诚新),是玉虚宫李诚玉道长(2003年羽化时118岁,一说是96岁)的师兄,曾在此一住数十年悉心失色地修行内丹。
一层到二层搭有一个简易木梯,两根曲折的树杆做“大梁”,八块木板钉在上面做“梯板”, 木梯“大梁”中部和上部还各有一个木棍支撑着,用作攀梯时涣散压力和保持平衡。
溶洞第二层是两个渠道,一圆一弧左右并排平伸,如日月同辉,岩壁优势化构成的无数个小孔如满天星斗般与日月构成六合天地,大天然的巧夺天工令人惊叹。
渠道岩石上有着很多的飞鼠粪便,比黄豆稍大、黄褐色、椭圆形、颗粒状,中药材称之为“五灵脂”。李时珍释其名曰:“其粪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气也”。其性味甘温,无毒,具有疏通血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消积解毒的成效;主治血滞、经闭、腹痛和蛇虫咬伤等症。
武当的飞鼠形似大蝙蝠,善攀援,能滑翔,被道大家称为“神兽”,常在峭壁石洞或石缝中日子,武当三十六岩天然变成其理想的安居之地。惋惜没能在此岩睹其风貌,或许是因不速之客的到访,惊扰“神兽”,而相见无缘。
升真岩坐东朝西,“负阴抱阳”,与太和宫金殿遥相呼应。身处其中,极目远望,群峰崎岖犹如大海的波涛奔涌在停止的刹那间;众峰拱拥,八方朝拜的“七十二峰朝大顶”景象奇特地烘托着神权的威严和皇权的登峰造极。
高道们在此修身养性,感悟真武得道飞升的无上修为,精力游历在万仞之巅,心境逍遥于天地国际,吸呐六合浩然之气,大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