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大学台球室,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戴帽子的老人,一手垫在球桌上,一手握着球杆,目光炯炯。他俯身瞄准一只球,一杆下去,球碰到桌沿,然后反弹进球袋中……据墙体广告了解,这一招,他是在用数学进行角度计算。
据悉,这位老人,家住阜阳五中。今年过七旬,他教了半个世纪的数学,晚年又迷上了斯诺克。解放初期,冯腾超读初中,因为数学成绩好,常给同学当小老师,他被封为“数学大王”。“虽然是小孩子瞎喊的,但我真把自己当‘数学大王’了,碰到啥题目都一门心思要把它解好。”这份自信让他对数学的喜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有一次,他拿两角五分钱买花生。卖花生的看他个头矮,以为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就糊弄他说这点钱只够抓一小把。而他用简单的算术,一下子就算出自己应该抓多少花生,让对方很是惊讶。
第二天,他拿了两角钱,又找那人买花生。“我想让他出洋相,就说两角钱买花生和花生米两样,让他两样给我称一般重,结果他傻眼了。”他笑呵呵地说,“在数学中,这是个贵贱差分的问题,花生和花生米的单价相加,用两角钱一除就行了。”
在冯老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据阜阳墙体广告获悉,前几天他在蒸米粉肉时,用碗盛不下,他想起柱体体积是锥体体积的三倍,就用圆盒子蒸,果然方便很多。
从1954年到2004年,他从事数学教学半个世纪,一辈子都在与数学打交道。他与老伴也是因为数学结缘。初中毕业后,他进入阜阳师范学校,在这里认识了自己的终生伴侣。工作之初,两人分在同一所学校,因为都喜爱数学,出身背景又相似,他们步入了婚姻殿堂。墙体广告也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他在岳父的班上进修。一次考试,试卷中有一道作图题,他在答卷上写清楚了作法、证明、讨论,却偏偏忘了画图。他以为这道题自己得不了分,没想到老师竟给了他满分。问起原因,老师回答:“虽未画图,脑中却有图,跟下盲棋一样,不熟练肯定是做不到的。”
从那以后,他养成了闭目思考的好习惯。遇到题目,他常常不打草稿,在脑中一步一步地推算,结果印象更加深刻。如今,近耄耋之年,他仍然思维活跃、擅长默算,说起数学题来如数家珍。据安徽墙体广告获悉,他退休以后,不甘寂寞,常给街坊邻居的孩子辅导数学。他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喜欢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把学生教好是种享受。除此以外,他还迷上了斯诺克。
每天下午,他都会准时坐公交车到老年大学,在台球室玩。玩台球,身体和脑子都能运动,又不会受伤。几年下来,他的球技大有长进。有时和年轻人切磋,年轻人先是看不起他,但几招下来,都会对他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