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墙体广告 船政名人黄聚华,他的遗物深藏在福州朱紫坊27号。抗日战争中,福州二次沦亡时,黄聚华的老婆为避免日军的争夺,将两件有着宝贵前史价值的“瑰宝”投入老宅古井中。如今,70多年过去了,朱紫坊27号将被征收,古井里的“瑰宝”路在何方?
昨天,黄聚华的孙女黄信平女士拨打本报968111新闻热线,向记者叙述了当年的故事,并期望有关部分能妥善处理爷爷的遗物。黄信平表明,假如能找到这两件“瑰宝”——一把指挥刀、一架法国望远镜,她情愿无偿捐赠出来。
为避日军将文物投入古井
“我的爷爷黄聚华,结业于马尾船政,是二号船坞的规划者,爸爸在逝世前和我说,当年奶奶将两件船政文物丢到老宅子的水井中。”昨天,家住福州的黄信平女士联络本报记者,称老宅现在坐落朱紫坊27号,一家人搬离这儿40多年了,但依然期望能找到当年爷爷的遗物。
黄信平女士通知记者,前几年爸爸逝世前,专门和她说了这件事,“福州二次沦亡时,是1941年,其时爷爷和爸爸都在马尾船政,不在家中。日军就驻扎在福州文庙内,紧挨着朱紫坊。其时奶奶十分慌张,将爷爷的一把指挥刀、一架法国望远镜都丢到房子最终一进的花厅古井内。”
“时隔这么多年,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了。”黄信平说起这段往事,仍充满了豪情,她通知记者,自己的少年时期,都是在老宅中度过的。昨天,记者和黄信平女士,以及其他两位船政子孙,一起前往朱紫坊27号,得知这儿已被征收,即将进行补葺。
记者随后找到朱紫坊的管理单位三坊七巷管委会,阐明来意后,物业部派人前来开门。宅院内的居民均已搬家结束。
“花厅在最终面,穿过二进之后,还有一个偏门,能够通到后门,对比隐蔽。”黄女士带着记者来到院子最终面的花厅。就在紧邻着围墙的西侧空地上,看到一口直径30厘米摆布的花岗岩井沿。
“即是这口了!”黄女士兴奋地说,“当年奶奶很忧虑日本人搜查出这些文物,会招来杀身之祸,就将文物丢到井里。”记者向井内张望,井内依然满是井水,水位接近井口,难以窥其终究。
部分表态将极力寻“瑰宝”
“咱们家是船政世家,爷爷、叔公、舅公、爸爸、姑丈都结业于船政校园。”黄女士说,爸爸曾在马尾造船厂任工程师,1945年日军屈服之后,遗留下军舰,正是爸爸翻译了军舰技术资料。
黄信平向记者介绍了爷爷的生平。黄聚华,字竹溪,福州市人。1897年考入船政绘事院,结业后留船政局任造船规划师。1913年,福州船政局将清末的“艺圃书院”改编为福州水兵艺术校园,黄聚华选聘为首任校长,培养了许多水兵高档技术教练。1919年,黄聚华和法国技术人员一起规划制作了“海鸿号”等多艘军舰。1960年,黄聚华逝世。
黄信平说,假如真的能够找到这两件爷爷用过的船政文物,她也情愿无偿捐赠出来。对此,三坊七巷管委会文史部有关负责人说,房子还没有开始补葺,暂时不能独自挖一口井,“但黄女士提供的头绪很重要,咱们会记录在案,补葺房子时,会要点对井内进行清淤,寻找‘瑰宝’”。(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熙慧 关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