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墙体广告 网传“时下当妈规范”———
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讲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相片,想得出构思,搞得了活动,挣得了膏火,付得了花费。最重要的是,扛得住心情崩溃,熬得过年月沧桑!
“假如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络你,有三种能够———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当妈了,三是她孩子到了学龄了。”这个撒播颇广的“段子”,令许多妈妈心有戚戚焉。
替孩子做手工工作、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安排同学间的集会……当这些选项变成考验妈妈的关卡时,身为家庭教学的“甲方”,怎么明辨是非,给孩子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拼妈”的中心应是比拼教学理念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无论是被迫“拼”,仍是自动“拼”,妈妈们“见贤思齐”的心态根本一致———“小时候,自个的妈不懂这些,如今我也生了女儿,就想在她长大之前,能极力多做些预备,让她的人生非常好,更美好,将来不留‘假如最初我妈晓得就好了’的惋惜”。
“‘拼妈’的中心应该是比拼家长的教学理念,也即是科学的家庭教学手段。”《好妈妈胜过好教师》的作者尹建莉以为,“拼妈”有关后代的教学和发展,有关后代的美好感,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替孩子做手工工作并非必须
尹建莉剖析说,安排同学间的集会,能够培育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可是,替孩子做手工工作并非必须,妈妈能够帮忙或启发孩子做手工工作,而不用出于要得到表彰的意图替孩子代庖。
“在教学上,一个高学历的破坏者,其破坏性很能够比没学历的家长还大。”她剖析说,有的妈妈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然后也给自个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人晓得“只要孩子终身美好就能够了”,但做法往往是跟观念别离的。
七成年轻人会跟妈妈聊家常
六成和爸爸没话说
昨日是妈妈节,人人网对于年轻人发起了一场亲情查询,结果显现:70.3%的查询者以为每次和妈妈通电话感受不缺可聊的话,而65.4%的人则以为和爸爸通电话时感受无话可说。
据悉,这次参加问卷的大学生约一千人,其间答复问卷的90后占比91.2%。重庆区域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以及重庆邮电大学5所高校合计109人参加查询,占到查询样本数的10.8%。《陈述》主要查询当今大部别离家在外肄业的学生和年轻人,与父妈妈之间的交流严密程度。
查询显现,90后与妈妈之间的交流程度要比和爸爸的状况好。90后大学生与爸爸妈妈电话交流的论题,也存在不小区别。与妈妈打电话议论最多的论题是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爸爸议论最多的论题则为自个的学业或工作状况。在陈述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对自己情感疑问,31.9%的90后会与妈妈评论,而愿与爸爸评论的份额仅为一成。与妈妈交流更多的论题还包含饮食、计划买或买到的东西、亲属和邻居的杂事;而在社会新闻热点论题,年轻人与爸爸评论的份额占27.2%,高于对妈妈的14.9%。
查询还显现,90%以上的90后表示会过妈妈节,而且他们更倾向以打电话问好妈妈的方法来度过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