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尚好,但并非所有的制药企业都是赢家。“制药企业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和医药品牌的竞争”,珠海墙体广告对记者说。他认为,制药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抓住研发这个核心,根据临床反馈对药物进行改善,并在生产技术上进一步精耕细作。目前,润都民彤的缓释微丸和肠溶微丸技术在国内均属领先,“雨田青”、“伊泰青”等主导药物,年销售量都保持在四五百万盒,单种药品的年销售额可达1亿元。
在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外医药行业的风险投资造成严重影响时,中国制药企业拥有了更多主动权。“作为中小民营企业,润都民彤能在国际行业会议上参与多个项目的合作,在金融危机之前是没有过的。”珠海墙体广告说。
随着产值的增长,医药产业、企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润都民彤去年12月动工的二期工程先期投入达3000多万元。随着缓释微丸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润都民彤将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的微丸生产基地。近三年来,已有35家药品及医疗器械企业选择在珠海投资建厂,其中不少药企新盖了厂房,增添了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
向研制原研创新型新药进军
随着过渡期的结束,靠仿制生存的中国制药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向原研创新型药物的研制进军,从生产仿制药品到生产更多的原研药品是中国医药生产企业的重要目标。
在美国,这样一种原研创新型药物的研发成本大约需要8亿美元,历时10年;在中国,这种原研型创新药物尚不到10种,研发成本略低,但耗时基本相同。据了解,早在1999年,陈新民创立的珠海市民彤医药研究所就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研究所共同研发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原研创新型药物。这项研究目前已历经10年,将在2010年完成第III期临床试验,正式完成生产申请。对于原研创新型药物的开发,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都给予研发企业有力的政策鼓励,这无疑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珠海市医药产业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捕捉的机遇还有人才。近两年,不少国外医药研究领域的华人专家纷纷归国,不仅为国内医药企业带回了宝贵的知识财富,更可贵的是,这些带有“国际标签”,使用国际研究标准的专家们,增强了国内医药企业在国际医药研究领域的对话能力。
据了解,目前珠海市拥有医药生产企业34家,药品批发企业72家,药品零售企业909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2家,经营企业310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反而抓住有利时机吸引人才,积累技术,拓展市场,实现了稳步增长:2006年、2007年、2008年,珠海市医药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66亿元、76亿元、107亿元。
2008年,珠海市医药龙头企业联邦、丽珠的产业总值分别达到38亿元和23亿元,分别增长25%、30%,医疗器械产业的平均增幅也达到30%,其中康德莱公司2008年产值增长幅度最大,达120%。珠海市整个医药产业集聚效应不断突显,出口创收能力不断增长,医药产业的区域品牌优势逐步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