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墙体广告 5月25日,三峡肥鱼(鮰鱼)生产基地——百岁溪生态养鱼专项课题研究,经过来自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7位权威专家的实地调研和严格评审,顺利通过验收。这种生态养鱼方法,将使“宜昌模式”走向全国。
传统方式养鱼,对水体投入大量富含氮、磷等营养盐的人工配合饲料,仅依靠捕鱼的方式从水中除去一部分营养盐,会造成养殖生态系统不平衡。
2009年,三峡肥鱼生产基地与上海海洋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三峡库区百岁溪建立“产、学、研”基地,在上海海洋大学王武教授为核心教授的带领下,开展课题研究。
4年来,课题研究专家进行了种苗繁殖与优化、病害预防、饲料加工、水体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试验和研究,探索制定生态结构标准和养殖过程技术标准,率先在国内建立生态养殖新模式。并模拟出天然水体环境条件,使三峡肥鱼按自然周期生长,一般3年至4年才能上市,从而达到品质口感俱佳的效果。
基地在研究过程中,建立了腐屑和浮游生物利用体系——以鱼保水,高等水生植物利用体系——以草净水,生态养鱼模式不仅使养殖水域的水质得到改善、形成新的周丛生物、成为草上性产卵鱼类新的产卵场所,而且美化了环境,形成了“绿岛效应”,使库湾的野生鱼资源得到较大程度的丰富。
在这个项目研究中,上海海洋大学还获得发明专项2项,发表论文5篇。
专家在验收会上认为,这种“种养结合、生态平衡”原理产生的生态效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建议项目组积极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以便普及推广,带动广大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