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心理弹性是一种处于逆境中能够克服危险因素,避免发展功能、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受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或能力。文章从心理弹性视角出发,剖析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心理弹性; 农村留守儿童; 危险因素; 保护性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农民进城打工的报酬远比在家务农高,因此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以及其他诸多政策规定,使得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享受与城镇市民同等的待遇(农民工子女在其本该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也不能在父母打工的城市享受到义务教育等惠民政策(在这样的城乡二元分割现状下,即便农民工子女放弃本该可以享有的义务教育权利,用高于户籍所在地几倍的学费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即便不用考虑校舍和教学质量问题,仅凭各地使用教材不尽相同,子女转学后学习内容不能衔接这一点,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到其打工所在地读书的想法便被现实的壁垒所阻断(加之农民工待遇低、工作辛苦,比农村高得多的城市生活成本让他们只能将孩子留在原籍学习生活)于是农村就多了一些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 14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本人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就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而言,他们有着相似的家庭结构和成长经历,但却存在不同的发展结果。即同样面对家庭教育缺失、亲子分离、同样处在“留守”生存状态下,一些留守儿童却能很好适应当下的生活,开朗乐观,但一些孩子的表现却截然相反。这种面对不利或危险环境所表现出的不同应对方式和适应状况,与个体心理弹性这种内部心理机制有关。因此,本文试图从心理弹性视角出发,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二、心理弹性理论及其实践思考
心理弹性理论的研究最早始于儿童,它是美国学者在对处境不利儿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学者在向国内介绍这一概念时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式:“复原力”、“抗逆力”、“心理弹性”或“心理韧性”。
虽然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心理弹性的概念还没达成共识,但却几乎都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曾经遭遇过或者正在遭遇逆境,但个体却能成功应对或较好适应所面对的一切。沈烈敏认为心理弹性的概念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心理弹性是一种人格特质;第二类,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的结果;第三类,心理弹性是一种适应过程,即个体获得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可能出现适应性的反应,心理弹性程度便越好。
另外,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危险性因素(riskfactor)和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是很难不涉及到的研究指标。一般而言,研究者将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伤害到个体并导致个体发展受损的生物、心理、认知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视为危险性因素;而那些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结果出现可能性的个人或环境因素便被视为保护性因素。 Rutter认为发展心理弹性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通过避免或减少个体与危险性因素的接触机会以及改变个体对危险性因素的认知方式来降低危险性因数对个体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2)充分利用或创建一些有利于个体感受成功体验以及关爱和肯定的保护性因素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3)为个体获取资源或为个体完成生命中的重要转折期而创造机会。心理弹性的理论说明保护性因素就是能减轻处境不利儿童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儿童弹性发展的因素,它与危险性因素是相对的[[5]。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因素在留守儿童所遭遇的具体事件中相互抗衡,其结果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弹性状态。只有当保护性因素消解危险性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保护性因素居强势的拐点上,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免疫力才被激活,才会适应良好。保护机制的产生过程不是简单地回避负性事件的影响,而是既要激发个体内在的力量又要使个体有意识地利用有利的环境资源来降低危机事件的影响,通过切断连锁的负面影响效应,促使个体更好地面对困境,提高其适应挫折的能力并最终得到良好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挫折和逆境总是伴随生命的整个历程。个体成长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与完善的过程,也是其心理弹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对留守儿童而言,亲子分离及其消极连锁反应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逆境,留守儿童要学会在不利的环境中建立保护机制,就必须学会在自我、家庭以及社会中找寻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的各种支持性因子并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巨大心理能量,只有不断壮大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并最终形成具有面对现实,理性解决实际问题,恢复良好适应状态的心理免疫系统。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留守儿童现象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如何破解留守儿童发展难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心理弹性理论无疑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心理弹性理论为指导,对留守儿童在亲子分离状态下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探寻促使留守儿童适应良好的保护性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消解危险性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培养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提高留守儿童的抗逆性,增强其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便是本研究的逻辑起始点。
三、心理弹性理论视角下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1.心理问题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长期的别离让留守儿童处在单亲监护或隔代甚至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的生存状态下,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关爱,加之农村现有的社会体系对其关照不多,当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学习上的困难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时,常常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温暖的慰藉。家长在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期缺位,也使得家长无法随时了解、觉察儿童的心理与行为上的变化,无法给予及时的教育与指导。长时间的分离所形成的疏离感让孩子有一种被忽略、甚至被遗弃的感觉,特别是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比自己被别人欺负时的无助感觉,便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一种又爱又恨的情感,变得自卑、自责、焦虑、过度敏感、多疑、抑郁,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心身健康,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恨甚至做出超越道德与法律底线的过激行为。
2.学习问题
由于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低,家务繁重、无暇把自己的精力与情感真正安放在留守儿童身上,不善也不愿意监督孩子学习,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使得自控力差的孩子学习不认真、不努力。当留守儿童在遇到学习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耐心、细致的帮助,在遭遇厌学情绪侵扰时没有人及时给予疏导和鼓励,当监护人在孩子稍有出格表现时懒得加以管束,懒得与学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时,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另外,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悄然影响着留守儿童的价值观。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有一份好工作,而且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换来的大学文凭并没有让拥有它的人比农民工挣的钱多,这样的社会现实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他们认为与其这样辛苦读书换一张贬值的文凭还不如现在得过且过来得轻松,反正以后可以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挣钱,因此他们对学习提不起感兴趣,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3.品行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生活贫困的农民主要考虑生存问题,有钱才能改变一切的想法使得没有知识与技能的农民整日沉溺于打牌、赌博与买六合彩等一夜暴富的幻想中,这样的乡村环境影响到留守儿童的价值取向和是非观,并使这些孩子不愿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法律意识淡薄。加之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教师流失严重等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不良的心理动态与行为表现,很难及时觉察并予以纠正。此外城市高昂的借读费用使父母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管教,因此父母常常尽可能满足孩子花钱的欲望来弥补情感上的亏欠却无力监督,一些孩子便将父母外出打工挣的钱用于赌博、酗酒、上网吧等不良嗜好上,由于监护人自身道德素养与文化素质不高,教养方式不当,留守儿童不服管教,因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通过小偷小摸、抢劫等违法犯罪的方式挣钱满足自己的欲望。
4.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因为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低,无论是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还是亲朋监护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存在监督不力的现象。由于父母缺位、亲情缺失、关注缺乏、关爱缺少,有些留守儿童为填补内心的空虚与寂寞离家出走寻找刺激,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是的状态,因此成为不少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他们被抢劫、勒索甚至被拐卖。另外,由于缺少父母和其他群体的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