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独特产物。留守儿童自杀现象凸显意义关怀危机。在家庭教育缺位和农村社区教育弱化的情况下,意义关怀应该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意义,关怀德育要求教育者要关注和关怀留守儿童的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生成,激发儿童内在的生命潜能,从而促进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留守生活、
关键词:留守儿童:意义关怀:学校德育
一、自杀现象凸显意义关怀危机
2011年6月巧日,陕西蓝田县孟村乡大王村,一名叫小阳的10岁孩子喝下近半斤的敌敌畏,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小阳的父母在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去新疆打工,只有春节和农忙时节回家,小阳常年跟年近八句的奶奶一起生活。
2010年7月2日,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相约到一古庙前喝农药自杀。幸亏被路过村民发现,送往医院。2名学生经抢救后脱离危险。其他3人检查无恙后回家。其中,5名小学生中有4名是留守儿童。
2010年5月19日,湖北忠县石宝镇小旭(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父亲不同意他留级复读。当在外打工的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欲说服儿子不要复读时,却看到了儿子留给他的遗书,“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很感谢爷爷奶奶给我的爱,这种爱甚至多于我父母……如果有来世,我愿意做爷爷奶奶的好孙子,爸爸妈妈的好儿子……如果你们不逼我,也许是另外一种情况。”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一书中认为,“任何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都叫做自杀。”通俗地讲,自杀首先是一个再也活不下去的人在绝望时所采取的行动。”自杀是由死者本人选择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行动。人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原因在于人对生活的绝望。试想,一个对生命和生活满怀着希望和信心的人是不可能去自杀的,因为他有活着的理由和根据。自杀本身就是个人的生命和生活意义缺失的表现,是对生活绝望的体现。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的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独特产物。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口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8.29070 0 }3}父母不在身边,亲情缺失,生活上的孤单、无助等是农村留守儿童要而对的活生生的生活遭遇。他们对留守生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价值的取向、行为的选择等。弗兰克尔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敢讲,能如此有效地帮助人们在最恶劣的逆境中坚持下来的,莫过于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尼采说,‘知道为何活着的人,几乎能够忍受任何如何’。这句话颇具智慧。”生命意义是人生活的动力和源泉所在,知道自己的生命意义所在能够使人获得克服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积极迎对生活中的磨难。人是意义的存在,人活着是为意义而活着.而且.人活下去的理由也是人所认可的生命意义。哀莫大于心死。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现象正是他们生命意义缺失的表现。
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以及农村社区教育功能弱化的情况下,“使得学校教育往往承担着儿童教育的全部责任,对教师的教育责任和期待也被空前提高。”因此,在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学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影响留守儿童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向学生进行意义教育了吗?特别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留守生活是他们的现实遭遇,学校教育中理应要渗透帮助留守儿童正确理解和迎对留守生活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促成他们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的生成,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而对留守生活。然而,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现象频频见诸报端的事实告诉我们,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意义关怀危机。
二、意义关怀德育缺失分析
意义关怀意味着要关注个体的意义世界,这是因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儿童做为成长和发展之中的个体,他们的精神和意义世界的形成需要教育者给予引导。意义关怀德育要求教育者要关注和关怀儿童的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生成,以及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发展。然而,综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实却发现,意义关怀德育处于缺失的状态。
(一)学校德育的知识化和形式化趋向
学校德育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德育理解为德育课程。在中小学里,许多教师认为只有在德育课上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忽视了其他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也使其他学科教师理应承担的德育责任得以推卸。二是把对德育的考核理解为考试。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而的教育,尤其是在当前中小学里应试教育还占据主流的现实情况下,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德育课程实施状况的好坏似乎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一位在农村初中担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曾告诉笔者,她只关心学生考试成绩,至于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他们的道德素质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她从来就一概不问。这位教师的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部分教师在当前教育境遇下的一种生存心态。我们暂且不去探讨他们作为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先来分析这样做对学生的影响如何。显然,学生获得的可能只是一大堆“关于道德的观念”,而不是“道德观念”。这样的德育根本没有抵达学生的精神层而,没有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滋养和润泽。德育的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本身的名实不符之上。虽然我们认为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居于首位,但是实际情况是德育已经落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境地。在强大的考试压力而前,很多学校和教师,甚至学生和家长一起会把德育抛在一边,全心全意抓考试成绩。德育的这种尴尬处境使得德育徒有虚名。学校德育的知识化和形式化趋向致使德育根本上没有关注到学生精神层而的需要,更不会涉及对学生意义关怀层而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
综观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结论发现,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情感教育。从农村留守儿童跟家长通话内容来看,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家长在跟孩子有限的电话交流中主要询问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而鲜有涉及对孩子情感、心理教育的话题。这可能跟农民自身的固有的教育观念相关,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上学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意味着他们有可能走出农村。这也可能跟农民固有的不善表达的朴素性格有关,生存的压力使得他们没有轻松的心情和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二是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普遍存在一种对孩子的亏欠心理和补偿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把孩子丢在家里,没有尽到父母教养的责任,而对孩子时感到很愧疚,从而就试图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愧疚感。许多家长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上的要求,致使孩子的消费需求膨胀,而精神世界很荒芜。三是部分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溺爱是一种过度的爱,适度的爱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超出一定限度的爱则会走向反而。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照顾,“隔代亲”最容易形成对孩子的溺爱。这样,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缺点、不足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指引和纠正,会使情况越来越恶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在教育观念方而存在的这些偏差致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难以关涉到孩子精神和意义层而的教育。
(三)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层而教育关注欠缺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学校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教师就成为他们的“重要他人”,对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方而给予引导。然而,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本身的生活和生存处境就不容乐观,存在教育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等困难。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的进修机会、工作津贴等相对较少。从教师的流向来看,农村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分子往往会通过调动、应聘等方式流入城市学校,严重削弱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力量。而且,在当前现有的教育评价体制下,在应试教育还比较盛行的情况下,许多农村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大多也是围绕着学习问题,很少关注他们留守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给予他们一些心理上的抚慰和鼓励。一位初三留守儿童告诉
者,“我们老师只是抓我们的学习,其他方而基本不管,对学习好的学生很关心,我们有犯错误的时候,才找我们。”在她看来,只有犯错误时才是获得老师关心的机会。一位农村教师的话道出了教师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的一种普遍心态,“中小学教师是人,不是神,在对待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而,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比如,有的教师奉献精神不够,对学生关心不足;有的老师片而追求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