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身上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心灵关怀的缺失。学校教育肩负着关怀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重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是指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中,要给他们投注积极的情感反应,唤醒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希望,获得面对留守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关键词]心灵关怀;留守儿童;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问题的衍生物。近年来,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群体也逐渐庞大起来。由于留守儿童普遍缺失亲情,他们的心灵关怀缺失问题比较突出,而且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实施后,留守儿童在校时间延长。因此,从学校教育的视角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问题成为一种应然的诉求。
一、指向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
人是由身体与心灵两部分构成的,身体是可以触摸到的一种物质状态,心灵是不能触摸到而又确实存在的一种不可视的物质状态,它是“潜能,是精神,也是一种物质,一种看不见的潜在物质,一种虚空的客观存在”田。心灵是与身体相对应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存在物。它是超越于自然生命的灵性之气,是人的生命根基,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
关怀是一种情感表达,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美国关怀伦理学家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冈一般来讲,关怀是双方的,不是单方的,它要求双方的相遇,要求他们在社会情境中沟通与交往,构成心灵唤醒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关怀者在关怀被关怀者的过程中获得对方的承认对关怀关系的形成很重要。如果没有被关怀者对关怀者的回应,关怀者通常会感到失望、疲惫和力不从心。在许多成熟的关系中,关怀关系往往是相互的。
俄罗斯伦理学家恰尔科夫在谈到对处境不利儿童的道德关怀时认为,道德关怀的基本内容是心灵关怀,“心灵关怀就是要求关怀者将意识指向意义,用情感去体验,以思维去反思心灵活动,护卫心灵,安抚心灵,提升心灵境界,进而让被关怀者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价值,从而建构认识主体,纯化自己的心灵”。心灵关怀的目标在于唤醒和激发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成长和实现自我。同时,心灵关怀必须诉诸于情感做媒介,作为关怀者的成人要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具体生活境遇付诸积极的情感投入,能够设身处地去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否则,心灵关怀就会变成死板的、感情贫乏的、无效的关怀。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是指教师在对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处境积极关注基础上,对他们投注积极的情感反应,使他们感受到情感的慰藉,以唤醒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自信、自强地面对留守生活。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体现为单向性和不对称性。一般来讲,关怀关系是双向的,但由于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关怀他人的能力还未形成或正在形成之中,所以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关系中,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单向性和不对称性。第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更多地是一种具体性和个体性关怀。每个留守儿童的具体生活处境是不同的,教师在对留守儿童群体给予关注和关怀的基础上,更需要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活背景,满足他们各自对心灵关怀的需求。第三,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更多地是一种道德关怀。关怀可以分为自然关怀和道德关怀,前者是伴随人的感受力活动而产生的自然情感,后者是需要付出道德努力才能够产生的。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既有自然关怀的成分,也有道德关怀的成分,我们更强调其道德关怀的价值。第四,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具有持续性。留守儿童是处于成长中的个体,这一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来自教师对他们的持续引导和关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成长为健康的、发展良好的个体。
二、对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问题的分析
由于人的情感、心灵、精神等现象都属于人的内在性向,具有很大的内隐性,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问题往往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着的,不容易被人察觉到。教师只有真正地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才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存在的心灵关怀缺失问题以及他们对心灵关怀的渴望和期盼。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当前深受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影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人的情感发展、精神成长、人文素养提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这又会把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问题淹没和遮蔽起来。笔者通过对诸多留守儿童的深度访谈发现,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问题呈现出以下三种特征。
物质需要满足与精神需要满足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使诸多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当然,还存在部分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仍然比较困窘的问题。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来讲,他们往往存在一种补偿心理,即通过满足孩子物质生活需要来弥补自己不在孩子身边给其造成的缺憾。然而,对于诸多留守儿童来讲,父母给予他们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并不能表明他们精神生活需要也得到了满足。事实上,他们对精神、心灵层面关怀的需要更为迫切和强烈,他们对亲情的期盼以及希望父母对自己心灵关怀的期望并不会因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而减弱。但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精神层面上的需要,使得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需要难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一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能够促进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儿童阶段爱的需要的满足与成年后的健康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满足他们心灵关怀的需要是其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中,因此满足他们心灵关怀的需要更是刻不容缓。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教师和父母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问题,满足他们心灵关怀的需要,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心灵健康
在现代社会,学校是高度制度化的,学校的一切工作运行要通过制度来规约,规范管理、量化管理等理念已经深入学校管理实践之中。但是,学校实行规范管理和量化管理的最大弊端是有时难以有效地测量到人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如果仅仅按照学校规范管理和量化管理的指标来衡量的话,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很规范。但是,笔者与这些留守儿童深入交谈之后却发现,他们外在规范的行为表现之下掩藏着一颗颗急需关爱的、发展很不正常的心灵。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异常的,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被关怀和被关爱,他们希望有宣泄自己内心苦闷的渠道,希望有人能够与他们沟通,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其内心处于一种极度矛盾、碰撞和冲突的境地之中。如果留守儿童的这些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或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得不到及时治愈的话,那么就很可能会导致诸如自杀、犯罪等悲剧性事件发生。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r}认为:“教育者在孩子更广阔的生活历史背景中理解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特点。确实,理解这些儿童的生活意义可能会引导我们在与儿童相处的关系中作出恰当的教育行动。”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透过留守儿童外在的行为表现准确识别和判断他们的心灵发展状况。
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具有迟效性特征
从已有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得知,留守儿童存在自卑、焦虑、逆反心理,甚至会有对父母的怨恨心理等。通常情况下,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这些负面和不良的心理不会带来即时性效果,或者说不会立刻使留守儿童出现不良的行为倾向等。但是,弗洛伊德GS. Freud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童年生活和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每个人在成年后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发展中都能够找到童年的影子。所以,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所造成的心灵关怀缺失问题具有迟效性特征,可能会对他们的成年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按照情绪心理学中情感产生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恐惧、害怕容易转化为攻击和仇恨,而安全、信任则容易转化为同情和爱。安全感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非常重大,儿童的安全感最初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对于儿童来讲,安全感意味着其感受到某个人或某些人关怀和爱护着自己,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所需要的一定量的保障、可信度和可靠性。一般来讲,完整、和谐家庭中的儿童会从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中体验到安全感,他们的性格也会向开朗、大方、阳光的方向发展;相反,不完整家庭中的儿童,则显得胆小、谨慎、不敢冒险。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父母的缺席,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接触减少,获得的关怀和爱护减少,他们从家庭中能够获得的安全感自然会降低。同时,有些留守儿童在留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