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 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提高,庞大的老年人口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与此同时,宗教作为一支特殊的社会力量,在日渐宽松的宗教政策的环境下正不断发展壮大,宗教参与养老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并日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豫东杨村为案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汉族地区宗教参与养老刚刚起步,存在自发性强、组织化水平低、形式单一以及覆盖面窄等问题,但是宗教参与养老对于实现现代社会养老主体多元化,推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基督教; 宗教参与养老; 社会支持
一、 相关研究综述
宗教参与养老属于宗教社会学的范畴。在国外,有关宗教与养老的研究主要观点有: 笃信宗教、精神信仰和老年人健康有关系,心灵健康和祈祷有助于增加主观幸福感,减少和控制抑郁症( Lawler Row KA,2009) ;[1]宗教性一贯地预示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少的抑郁症状、更好的认知功能、更大的合作性,宗教活动、态度和精神上的体验在老年住院患者中很普遍,并且与更大的社会支持、更好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关( KoenigHGGeorge LK,2004) ;[2]东正教教会的生活方式是与健康有关的行为模式,有东正教教会生活方式的人更趋向于在精神放松、生活满意度、健康的营养、个人卫生以及体育运动等方面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Chliaoutakis JE,2002) ;[3]拉丁美洲老年人有普遍的宗教信仰,更好的健康状况是与更高的 宗 教 传 统 相 联 系 的 ( Reyes - Ortiz,CA,2007) ;[4]参与宗教活动,从统计学方面来讲对社会支持的获得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Kuhirun-yaratn,P,2007 ) ;[5]大 范 围 的 老 年 人 服 务 体系———居家服务、家庭护理、成人日托服务中心、日常服务之家以及避难所已经作为丹麦取代昂贵的制度式照顾被扩展开来( Raffel,N K,2006)[6]等。总之,老年生活质量研究,社会化人性化精神化的老年照顾服务的对接研究,生活失能老人的照顾研究,居家养老与老年社区活动参与研究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和文化不同,宗教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宗教参与养老的方式、运作机制也会不同。因此,西方国家的研究只可作为借鉴但不可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国情。
在国内,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协调功能研究,宗教和慈善问题研究,宗教参与公益事业的政策、方式和约束机制研究,宗教参与社会服务问题研究,社区宗教正功能的生成研究,社区宗教的规范研究,宗教团体与社区之关系研究,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居家养老的模式研究,老年生活质量研究等方面。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 当代中国宗教在社会协调方面可以发挥重要功能( 李向平,2010) ; 宗教与慈善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问题,宗教慈善事业潜力很大,一旦重新开放,恢复其应有地位,它对中国慈善事业、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会作出更大
的贡献( 曹思源,2010) ; 我国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有着特殊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但适时出台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亊业的具体政策,明确他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建立相应的激励、规范、监督和约束机制成为切实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关键( 裴勇,2009) ;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有其深厚的信仰基础和自身优势,是整合与优化社会资源的有益方式,在帮助困难群体、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社会认识不统一,资金短缺、水平欠佳、方向不明,以及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 佚名,2010) ; 国家通过自我规定和制度安排,以及与地方社会的互动等方式可以实现民族社区宗教活动正功能的生成与建构( 雷勇,2010) ; 在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使照顾提供者减少,家务和农业劳动加剧了留守老人健康和日常照料问题,而且社会照顾网络还很不完善( 孙鹃娟,2006) ; 我国老年照顾需求逐年增加且呈多样化特点,家庭养老及社会机构养老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社区照顾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由之路( 田先梅,2006) ; 发现和整合社区资源,构建社区照顾模式,应对养老问题( 李宗华,2009) ; 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需要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协同完成( 赵立新,2009) 。纵观国内研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对养老的支持主体多元化研究欠缺,民间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的机制和外部环境研究不足,社区宗教活动对养老的支持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方式尚无涉及,社区宗教活动与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还是空白,农村老年人的照护研究、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研究刚刚开始。因此,把宗教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寻求旨在适应当今老年人养老的新需求,提高养老质量既是理论创新的需要,又是现实的呼唤。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期望在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来验证宗教是养老的重要支持力量,特别是在转型期社会,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宗教参与养老对于解决养老问题,甚至提高养老质量很有价值。
二、 豫东杨村基督教调查
( 一) 豫东地区的宗教文化现状
1949 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宪法对公民宗教信仰的保护以及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豫东地区的宗教快速发展,信教群众规模扩大,多元化宗教信仰趋势明显。道教、佛教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都在该区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群众土壤,其中,尤以基督教影响更大,信教群众逐渐增多。
( 二) 杨村基督教发展现状和特征
截至 2010 年,杨村共有 219 户,人口 834 人,60 岁以上人口 101 人左右,约占该村总人口的12% 。信仰基督教的约有 19 人,约占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 20%。佛教信徒约 7 人,约占 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 6. 9%。杨村有教堂一座,这座教堂其实是由信众家的庭院改建而成,现在仍是民用和教用相结合。教堂有基督教的书籍 80多部,基督教的影视音乐碟片 10 部左右,这些书籍和碟片多来自于上级教会下发和信众捐献。
我们对杨村的调查发现,杨村的基督教信徒呈现以下社会经济特征。从信教群众年龄特征看,60 岁以上者 18 人,所占比例是 94. 7%,60 岁以下者 1 人,占信众比例是 5. 3%。60 岁以上者信众比例远高于 60 岁以下信众。信教群众的年龄偏大。这也符合农村中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的状况。
从信教群众性别特征看,女性 15 人,占信教群众的比例为79. 0%。男性4 人,占信教群众的比例为21. 0%。女性信教群众人数远远多于男性。从信教群众的健康状况看,19 位信众半数以上均有或有过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病患。可以说信徒的总体健康水平较差。
从信教群众的受教育水平看,19 位信众中文盲有 7 位,占信徒比例为 36. 9%,小学与初中文化水平的有 10 位,所占比例为 52. 6%,高中文化水平的有 2 位,所占比例为 10. 5%。总体而言,信众的文化程度较低。而 2 位文化程度较高的信徒则在该村信众中处于组织和领导地位。从信教群众的收入情况看,杨村信教群众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靠儿女提供费用,仅几位有劳动能力者自食其力。18 位 60 岁以上信教群众中有 16 位的月均收入在 300 元左右,有 2位的月均收入在 600 元左右。这些收入的主要构成有二: 一是国家农村基本养老保险 60 元,二是儿女提供的生活费用。1 位 60 岁以下的信教群众月均收入 2500 元左右,其主要来源是从事零副食品销售所得①。
从信教群众的婚姻家庭状况看,19 位信教群众中核心家庭 1 户,夫妻家庭 8 户,其中空巢家庭5 户,丧偶家庭 1 户。从中可以看出,19 位信教群众多数进入空巢期和鳏寡期,处于人生身体和心理比较困难的阶段,对包括宗教在内的精神需求较高。从信教者的行业、职业和阶层特征看,考虑到信教群众的年龄以 60 岁以上为主,因此对他们的行业和职业特征的考察主要着眼于信教之前。19位信教群众除 1 位退休教师,1 位个体工商业户,1 位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外,其余 16 位均为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可见,阶层地位较低是信教群众的显着特征。
从教会的组织结构看,组织结构简单,非正式化特征明显。杨村教会设有执事 1 位,较多地从事组织和领导工作。另有一位女性信徒较多地从事教会活动的落实,辅助执事的具体工作,可以看做是杨村教会的堂务委员会主任,但并未有上级教会的认可。由此可见杨村教会的核心总体上讲比较简单,内部也有简单分工,但是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制度。在调查时还发现对组织结构的形成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威望、与上级教会的沟通能力、家庭经济条件等。譬如杨村教会执事在该村个人威望较高,在与上级教会的沟通中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