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音乐家,关心此次大赛对民族音乐发展的意义。国内专业院校都未设置芦笙专业,以致少数民族地区原生的、丰富的、鲜活的民族音乐缺乏展示平台。芦笙表演通过浓郁的、深刻的艺术表达方式,很好地彰显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让人非常难忘。
据凯里墙体广告获悉,此次比赛对于开阔民族音乐教学视野,丰富民间民族音乐体验具有重要意义。专业音乐院校着重跟随时代步伐,与国际接轨,却与本土民间存在着某种脱节。专业音乐院校应该走入民间,感受民间丰富多姿的音乐形式,进行交流和学习。
从大赛中,王中山也看到了芦笙表演存在的不足。墙体广告从专业角度看,芦笙似乎更适合群体演出,那样能表现出宏大的气势,也能表达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生存方式。就技术而言,芦笙还有其难以逾越的障碍,专业技术还比较薄弱,甚至远远不够。这可能是芦笙本就来自民间,是当地居民农活之余的娱乐方式,缺少专业训练,技术才显得薄弱。在他看来,芦笙强烈的民族性很具吸引力,其鲜活的表达方式也很令人震撼,但时代性还不够,专业性也尚需加强。
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贵州本土民族音乐专家王承祖的认同。7月26日,在“中国音协高校联盟民族器乐教学论坛”上,王承祖表示,目前民间芦笙制作没有统一的意见和标准,芦笙教育并无教材,每个人的传授方法也略有出入。79岁高龄的王承祖希望,本土芦笙制作者们能坐下来,一起认真研究,求同存异,统一标准并编订成教材。现在,贵州大学、凯里学院等本土院校把芦笙教学引入了课堂,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7月28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应邀举办题为《音乐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专题讲座。徐沛东表示:“原生的民族文化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具有自身丰富的内涵,创作者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要打开眼界,融入时代,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比赛期间,中国音乐家协会高校音乐联盟副主席李云涛随中国音协采风团在黔东南各县市和民族村寨进行采风。贵州黔东南民风淳朴,文化保存良好,将会很好地激发前来采风音乐家们的创作灵感。此次活动对推动民间音乐的发展意义重大,也能让外面的人更多地了解黔东南,了解贵州。 “长期坚持下去,‘金芦笙’必将成为凯里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